多雲

臺北市 24-28 ℃

防洪兼休憩 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啟用

「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生態池養有白鴨平衡濕地生態,台北市野鳥學會也對學童進行生態教育。(記者宋小海攝)

「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生態池養有白鴨平衡濕地生態,台北市野鳥學會也對學童進行生態教育。(記者宋小海攝)

2013/12/17 08:00

整治十年 有生態有花海

〔記者宋小海/台北報導〕北市內湖區大湖山莊街上游集水區,曾在十多年前的溫妮及納莉颱風,因降雨水量暴增無法宣洩而奪走五條人命,北市水利處後續在上游設置調洪沉砂池,除調洪沉砂池蓄水量可達十三萬立方公尺,今年也在池內緩坡裁種有四千平方公尺的大地花海,與天然石塊鋪設溪畔步道,歷經十年整治完成結合生態與花海的「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

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位於康寧集水區中游,連結上游溪溝及坡地治理、中下游大湖公園沉砂池、下游康寧抽水站及鄰近校園、停車場的透水鋪面,形成總合治水示範區,園區溪畔步道為五指山系森林步道入口網絡之一,連接碧湖步道、圓覺寺步道及鯉魚山步道。

昨日治水專家出身的內政部長李鴻源與市長郝龍斌也至園區宣佈啟用。郝龍斌說,自己是環保署長出身,因此不只是治水防洪,工程也從環境保育及生態教育著手,提供民眾遊憩場所。已擔任大湖里里長卅多年的郭坤祥也表示,治水園區讓里民生命財產獲得保障,永續環境也凸顯工程價值。

「我很少坐在下面聽別人跟我講總合治水的。」內政部長李鴻源說,北市自一九八七年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工程導向,到人工濕地、滯洪池,以至今日總合治水成就,觀念進步很多,也有內政部現推動「低衝擊開發」的影子。

李鴻源說,為設計「海綿都市」,已要求營建署將都市計畫審議與排水審議結合,明年將開始宣導如何設計透水停車場、道路、社區等,形成淹水問題減少、環境改善,建商工程經費也減少的三贏局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