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國姓萬株棉花綻放 朵朵雪白美極了

王之英(左)、王秀蘭夫婦在國姓鄉北港村台21線旁的有機棉花田。(記者佟振國攝)

王之英(左)、王秀蘭夫婦在國姓鄉北港村台21線旁的有機棉花田。(記者佟振國攝)

2017/09/27 06:00

友善環境 全國唯一有機棉花田

〔記者佟振國/國姓報導〕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村省道台廿一線旁佔地一公頃的棉花田,栽種上萬株棉花,中秋節後進入採收期,一朵朵白絨絨圓球佈滿田間,像是片片雪花,這幅農村美景是今年六十歲的王之英、王秀蘭夫婦花了七年時間,狠砸逾二千萬元打造的心血結晶,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拍照。

大學念藥學系,王之英畢業後先從事房地產,累積資本後轉赴泰國投資經營藥廠,發現國際間一般栽種棉花須大量使用肥料、農藥,對環境及人體造成傷害,相信有機棉將是未來世界的潮流,也基於愛台灣這塊土地,七年前決定要在台灣栽種有機棉花。

日治時期,台灣中南部地區曾大量栽種棉花,主要是因應戰事需求,台灣光復初期,面積仍有六千公頃,後因生產成本高及進口棉取代,也讓台灣棉花產業幾乎消失一甲子,目前全台僅剩南投國姓、雲林虎尾、台南將軍等地還有栽種。

有機種植產量減半 成本多3倍

王之英引進中纖的埃及棉花籽,前二年先在台灣、泰國找地方試種,五年前選擇有優良水質的國姓鄉北港村正式栽種有機棉花,棉花除了怕風雨侵襲,更有至少十四種害蟲要防治,要走有機栽培,只能砸錢用生物防治及人工除草。

目前有機栽培一分地收成的棉花脫籽後實重一百至一百五十公斤,王之英大歎「產量只有慣行栽培的一半,成本卻多三倍。」連續三年燒錢試驗,近二年生產技術與產量逐漸穩定,去年一公頃營業額可達一千萬,收支仍未平衡。

王之英也積極開發卅餘項棉製生活用品,朵朵棉花可當花材,棉花籽還可製油、當肥料,並開放棉花田做生態體驗課程,進行環境教育,朝多角化經營,打算明年栽種粽色及綠色的棉花開拓市場。

除了自營的棉花田,王之英還與仁愛鄉眉原部落有興趣的農民契作,目前面積約四公頃,但有機原料需求漸增,希望能有更多適當的土地能投入有機棉栽培,並計劃打造台灣棉花產業博物館。

王之英、王秀蘭夫婦在國姓鄉北港村台21線旁的有機棉花田,入秋進入採收期,點點雪白。(記者佟振國攝)

王之英、王秀蘭夫婦在國姓鄉北港村台21線旁的有機棉花田,入秋進入採收期,點點雪白。(記者佟振國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