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短暫雨

臺北市 16-17 ℃

鑿圳取水灌溉 二水重現「石笱」技術

二水鄉公所傳承石笱技藝,學子到圳頭學習如何製作。(記者顏宏駿攝)

二水鄉公所傳承石笱技藝,學子到圳頭學習如何製作。(記者顏宏駿攝)

2016/10/30 06:00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在兩百多年前,施世榜在彰化平原打造八堡圳,經常遇到濁水溪湍急的溪流破壞,經「林先生」指點,以「石笱」擋住急流,才得以開鑿完成,但你知道嗎?現在二水鄉會做石笱的耆老已經屈指可數,為了讓這項技術傳承下來不致失傳,二水鄉公所利用今年跑水節的機會,邀請耆老前來授課。

這項石笱技術傳承活動由二水鄉公所發起,鄉長鄭蒼陽表示,石笱是濁水溪特有的文化資產,當年濁水溪氾濫成災,先人又想鑿圳取水灌溉,一直找不到好方法,傳說「林先生」下凡來指點迷津,教導施世榜等人使用石笱的技術,才得以解決問題。而目前二水鄉懂得石笱技術的耆老幾近凋零殆盡,只剩下少數人了解此一技術,如果再不傳承,恐怕這項源自古代的技藝會失傳。

國中小學生參與技術傳承

昨天來自二水國中、源泉國小共一百位學生,到林先生廟參與石筍技術傳承活動。地方文史工作者張錫池說,鄉民稱石笱為「籠仔篙(台語)」,其功能有如像如筍狀的「肉粽角」,就地取竹管,綁成像筍狀,筍底置入石塊就完成了。

張錫池說,將完工的石笱放入河道,可以阻擋湍急的水流,當年施世榜築圳渠一直遭水流破壞,直到用石笱固定,才擋住水流,工程才能順利進行,進而引水灌溉彰化平原。參加課程的鄭同學說,以前有聽過石笱,但不知它如何作用,現在透過教學,他不僅會做,還知道它的擋水原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

熱門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