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優閒GO】台中植物園、台北天母古道 漫遊探索菇事
略薄多孔菌是天母古道常見菇類,特色是白色菌蓋表面光滑細緻。(記者沈昱嘉/攝影)
記者吳書緯/報導
在野外除了動、植物可以欣賞,屬於真菌類的菇類也是重要角色,在野外也有許多菇類等著被人們探索,這次跟著2位專家的腳步在城市周遭賞菇,並藉由專家的解說,更認識野菇的小知識。
帶逛達人
周文能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屏東農專畢業後到親戚的養菇場幫忙,種下與菇類的不解之緣,進入林業試驗所服務後,進而到台大森林研究所專攻菌根菌,過程中迷上美麗而多樣的軟菇類,之後利用工作之餘,拍菇自娛,連帶著也迷上各種菇類造型、圖案的蒐集,不論在國內外,一有空閒就大街小巷四處找尋屬於自己的菇類「玩具」,與張東柱合著有《野菇觀察入門》一書。
張東柱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
1990年取得美國夏威夷大學植物病理系博士學位。回國後即服務於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系,近30多年來,積極投入樹木病害及菇類的研究,其中又以多孔菌為主要的範疇,除了研究相關學術論文,也會撰寫關於菇類的通俗文章,藉此推廣森林保護與真菌的有趣生態知識,與周文能合著有《野菇觀察入門》一書。
城中菇芳自賞 台中科博館植物園
真菌類在大自然中佔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菇類就是屬於真菌類的一環,但我們除了日常在餐桌上吃到香菇,平常對於生長在自然空間的野菇容易忽略,在賞花、賞鳥不稀奇的現代社會,觀賞野菇也能成為不一樣的自然觀察。
132種菇類曾在園中現蹤
坐落於台中市區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就像是都市中的綠洲,也是科博館助理研究員周文能推薦中部市區可以賞菇的好地點,周文能提到,科博館植物園面積約4.5公頃,以台灣中、低海拔的植物生態為展示主軸,歷年來在科博館發現的菇類共有132種。
園內野菇傳播靠風、植物、人
然而科博館植物園原本是塊荒地,經過館方的規劃與植栽,才長成今日的規模,野菇並不是原生於植物園,是由其他地方移入,周文能也藉此介紹野菇的傳播方式,他先介紹菇類的生長過程,首先是由孢子發芽成菌絲,再由菌絲集結成菌絲體,最後菌絲體發展出菇體。接著談到菇類是如何傳播,以科博館植物園為例,園內的菇類有3種傳播方式,首先在菇內的孢子藉由風力散播到空氣中,於是飄到了植物園裡;其次是從他處移植到植物園的植物,在原生地已經沾染了孢子,因此隨著植物一併到了植物園;最後一種傳播方式則是藉由人類或是動物所傳播,當人或動物先造訪其他地方,身上有可能沾染了孢子,到植物園時孢子從身上抖落,於是開始了野菇生長的歷程。
園中散步瞧暗處腐木生菇
周文能推薦的科博館植物園賞菇路線,是先沿著植物園裡的步道漫步,再沿著植物園的外圍繞一圈,有時候可稍微偏離步道,到陰暗的角落,往腐木的地方瞧,通常不會失望,這也與菇類的生長方式有關係,周文能提到,菇類可以說是大自然的清道夫,扮演著分解者的角色,藉此獲得生長的養分,而菇類可以分為腐生、寄生與共生三種營生方式。簡單舉例,腐生的菇類就是長在腐木上的菇類,寄生則是長在樹木上,卻對樹木造成傷害,而共生的菇類則是和一同生長的植物形成互利共生的模式。
DATA:(04)2322-6940,台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09:00~17:00,無休,賞菇期間:3至9月初,植物園室外空間免費參觀,https://www.nmns.edu.tw/public/BotanicalGarden/
市郊一意菇行 台北天母古道
距離台北市中心不遠的天母古道,是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張東柱所推薦台北最好的賞菇地點,天母古道位於文化大學附近,沿著早年由山上水源地鋪設水管輸送泉水至士林、天母的水管旁步道行走,總長約2.6公里,張東柱推薦是由山上往山下走的路線,賞菇的過程會比較輕鬆。
溪谷山邊光線不強 有利菇類生長
他提到天母古道之所以成為推薦首都賞菇地點的首選,在於天母古道所在的林相屬於次生林,過去曾遭到砍伐才再長出來的森林,樹木種類多元,目前又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所以較無人為破壞與砍伐的問題,有利菇類在內的各種生物的生存,再加上天母古道位在溪谷旁、又在山旁邊,所以跟其他步道相比,光線不是那麼的強,有利菇類生長。
常見短天期傘蕈類 多天期靈芝
張東柱提到,天母古道沿線都可以看到野菇的蹤跡,多在腐朽木頭或是樹根周圍等陰暗潮濕的角落,他解釋菇類以生長週期區分,可以分為短天期跟長天期(一年生到多年生),常在餐桌上吃到的木耳與香菇都屬於軟菇,而軟菇就是短天期的菇類;靈芝或是長天期的菇體不容易腐爛,多是長在木頭上。
在天母古道比較有機會可以看到長天期的菇類,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靈芝,或是多孔蕈類、相鄰小孔菌、桑黃類等菇類都是比較常看到的菇類。而短天期菇類的像是簇生鬼傘,雞肉絲菇,鵝膏類、傘蕈類也是天母古道較常見的菇類。
著輕便服裝帶圖鑑 不摘野菇避誤食
如同登山健行,張東柱推薦到天母古道賞菇時,可以穿著好走的鞋子與輕便的服裝,攜帶國內出版的野菇圖鑑更能馬上查閱看到的是哪一種菇類,再透過圖鑑的敘述認識菇類以及相關的生長環境,張東柱也提醒,千萬不要摘取野菇回家食用,因為誤食的機率大,為了口腹之慾而賠上身體健康得不償失。
DATA:全日開放,賞菇期間:3至10月
周文能平常出門時所使用的菇類採集用具,包含了小籃子、鋁箔紙、紙袋、小鏟子與花藝剪刀。(記者沈昱嘉/攝影)
簇生鬼傘是一年四季在台灣低、中海拔可以見到的菇類,通常是一大群的聚生,看起來十分壯觀。(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蓋脆柄菇喜歡在腐木與落葉上增生。(記者沈昱嘉/攝影)
科博館植物園也可以看到靈芝,但是周文能特別提到市售靈芝相關保健食品都是用大量的靈芝所萃取出來,單獨摘取少量的靈芝食用完全沒有效果,反而會破壞生態環境。(記者沈昱嘉/攝影)
側耳是軟菇的一種,常在中、低海拔倒掉的樹木上可以發現。(記者沈昱嘉/攝影)
柱狀田頭菇的菌蓋約6~11公分寬,所以不難發現。(記者沈昱嘉/攝影)
木耳也是在台中科博館植物園的腐木上能發現的菇類。(記者沈昱嘉/攝影)
周文能除了研究之外,也喜歡拍菇自娛,增進對菇類的理解,他正在拍攝的是黃蓋脆柄菇。(記者沈昱嘉/攝影)
張東柱對於樹木病害與菇類的研究深厚,台北天母古道是他推薦位於台北市的賞菇景點,圖中的菇類為相鄰小孔菌。(記者沈昱嘉/攝影)
蘑菇屬在植物園內也能見到。(記者沈昱嘉/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