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1-24 ℃

大學公公併 前教長批「一加一反成三」

前教育部長、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認為,成大與南藝大若合併,南藝大恐有式微風險。(資料照,記者劉婉君攝)

前教育部長、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認為,成大與南藝大若合併,南藝大恐有式微風險。(資料照,記者劉婉君攝)

2016/03/07 06:00

〔記者吳柏軒、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從上而下推大學公公併,更喊出五年內要併五十校,前教育部長、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卻打臉直批,大學合併應是「一加一等於一」,過去公公併卻是「一加一等於二.五甚或三」,不僅原有單位繼續存在,還新設院系所,僅行政組織縮減、表面減少一個學校數,學生數、系所數及經費都是不減反增,這種合併根本無意義!「到底要併成什麼學校?」需有目標與規劃。

「規模和數目不是問題」

楊朝祥也認為,學校規模大不見得就好,如美國茱莉亞學院就是頂尖音樂學院,年註冊學生不到千人,規模不是問題,重點是「嶄新」,大學數目多寡也不是問題,例如成大與南藝大合併,就有學生擔心藝術特質消失,若真要合併,成大必須協助藝術發展,否則合併後南藝大成小學院,必定漸漸式微。

楊朝祥:應注意資源分配

面對高教少子化,楊朝祥則認為退場應是大學及市場決定,教育部更要注意的是資源分配問題,他提出「生均成本」概念,他當初任教育部長時,就想算清楚各校真正辦學成本,而非算人頭補貼或看水電開支,而是培養一個人才所需的種種付出,如音樂系就須購買高級樂器、聘請國際大師等,不同領域的生均成本皆不同,要因系而異,建議未來新政府上任,要立即盤點訂出更好的高教資源分配機制。

前教育部長鄭瑞城也透露,他二○○○年剛接任政大校長,就曾與陽明大學、台北藝術大學等三校暢談合併,談好後提報到教育部,也曾引台科大興趣,一度想組「四口之家」,後因頂大計畫、教學卓越計畫等啟動,各校合併意願改變,無疾而終。

鄭瑞城:政策需長期、全面

鄭瑞城說,台灣高教生態最大詬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趕著要在任內完成什麼任務,有時也會因鐘擺效應而矯枉過正,如令人痛心的師範改革等,希望高教政策能從更長期、全面角度,深入分析資料,而非「有一個算一個」,或著眼於某些經費才趕緊談合併。

前教育部政次、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則認為,合併有合併的好處,資源可共享,但不能為了整併而整併,推測教育部指定某些校合併,可能是認為學校太小會沒發展性,最好「多溝通」,確保學校未來發展有具體規劃,學校特色及功能不會消失等。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