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標售冷清 售出率僅2成6
5/6公糧標售結果
〔記者鍾麗華、李容萍、阮怡瑜、游明金、王俊忠、楊金城、廖千瑩/綜合報導〕農糧署為穩定市場價格,六日同步在全國四個分署標售國產米與進口米,但售出率僅二成六。農糧署坦承,開標情況顯示市場並不缺米;學者認為,農民現在手邊無稻穀,農委會卻宣布調高公糧收購價,由於時機不對,造成糧商有機可乘,才是近日米價上漲原因。
調高收購價 時機不對
米價在總統馬英九宣布調高公糧收購價後起漲,白米零售價已創近兩年來新高,前天為每公斤三十八.八八元,昨天仍微幅上漲,漲至三十八.九五元,已較總統宣布前漲幅超過五%,稻穀價格也漲一成五。農糧署下週三也再標售一.二五萬公噸,不過,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預估,下週標售情況「也不會太好」。
據統計,昨天標售國產公糧三千公噸,賣出一千五百九十公噸,售出率為五成三;進口公糧標售七千零五十六公噸,賣出一千零五十五.五公噸,售出率為一成五。游勝鋒解釋,昨天底標為每公斤二十八.七元,得標價比底標約多○.○一元到○.九五元,由於標售的是糙米,折算成白米零售價約三十八到三十九元間,與市價相當。
至於公糧售出率低,顯示市場供應量不缺,有業者利用政府宣布公糧收購價後惜售,造成分配不均的問題。他強調,釋出公糧有宣示的效果,未來米價「不會超過現在的水準」。
宜蘭縣米穀公會理事長劉木琳標到五十噸,他說現在吃米的人愈來愈少,市場原本沒缺米,政府喊著要提高收購價格,米價才突然漲起來。劉木琳說,現在是「糧尾」,農會與糧商庫存都快沒米了,農民、糧商賺不到錢,消費者卻要多花錢買米,公糧標售底價接近市價,現在能賺到錢的,只剩有公糧可以標售的農委會。
日本東京大學農業與資源經濟系客座教授吳榮杰認為,政府應在農民手邊有稻穀時宣布,才對農民比較有利,現在一期稻作還沒收穫,只會讓手邊有存貨的糧商佔便宜。
吳榮杰強調,糧商手邊的米是去年二期作,現在應要注意的是,庫存米用完,一期作收穫後,糧商開始收購新穀,成本增加,米價還有一波飆升,農糧署應該隨時監控價格。
根據公平會最新訪查糧商結果,發現散裝米確實有漲價,各家調漲幅度約在每台斤○.八元至二.五元不等。至於漲價原因,公平會說糧商初步回應都是供給量減少導致米價上漲。
公糧收購價調漲,南市新營農會包裝米售價未跟漲。(記者楊金城攝)
農糧署北區分署昨天由副分署長蘇德明(右)主持國產公糧、進口米的標售,標售率未如預期踴躍。(記者李容萍攝)
宜蘭縣公糧存放在各農會倉庫,圖為五結鄉農會的公糧儲存倉庫。(記者江志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