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癌細胞可「自主發電」 台大醫院發現小細胞肺癌致命武器

台大醫院昨發表突破性研究,發現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具備「自主發電」能力,若能「斷電」,就能抑制腫瘤惡化與轉移。台大醫學系校友李力恩(左三)實驗室領軍,破解祕密。 (記者邱芷柔攝)

台大醫院昨發表突破性研究,發現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具備「自主發電」能力,若能「斷電」,就能抑制腫瘤惡化與轉移。台大醫學系校友李力恩(左三)實驗室領軍,破解祕密。 (記者邱芷柔攝)

2025/03/13 05:30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肺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中小細胞肺癌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出現擴散,存活期不到一年。台大醫院昨發表突破性研究,發現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具「自主發電」能力,若能夠「斷電」就可抑制腫瘤惡化與轉移。

「斷電」可抑制腫瘤惡化與轉移

這項研究近日登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由台大醫學系校友、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博士李力恩領軍,台大外科部教授陳晉興團隊共同參與,合作機構包括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與德州西南醫學中心。

陳晉興指出,小細胞肺癌由神經內分泌細胞(NE)與非神經內分泌細胞(non-NE)組成,NE細胞能發電並釋放訊號促使腫瘤惡化,non-NE細胞則如後勤補給站,供應養分助腫瘤生長,兩種細胞互相配合,讓癌細胞即使無外部刺激,仍能迅速擴散轉移。

他比喻,一般癌細胞如汽車,需要燃料運行,斷油、斷電可抑制擴散,最新研究發現,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就像「自帶太陽能板」,能自主發電,因此更具侵略性。

李力恩補充,小細胞肺癌屬於神經內分泌瘤,具神經細胞特性,當癌細胞變得更具侵略性,常伴隨「神經內分泌分化」,實驗證實,這種癌細胞能自主發電。

團隊利用能抑制神經電活動的「河豚毒素」來阻斷癌細胞發電功能,李力恩說,結果顯示,電活性受抑制後,癌細胞存活能力下降,動物實驗中腫瘤轉移減少,且小鼠存活時間延長。團隊推測,小細胞肺癌與其他高轉移性癌症可能有共通之處,或可為其他癌症研究指路。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這項研究首次證實電活動能直接導致腫瘤惡化,對癌症研究是重大突破。研究團隊利用河豚毒素阻斷癌細胞發電,未來有望推動新藥開發。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