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工程與生態永續並存 蘇花改野生動植物 回復原狀

農委會特生中心在蘇花改地區發現當地新紀錄種「黃喉貂」,原本從中高海拔,卻跑到低海拔的蘇花改,是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特生中心提供、張義榮 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九線蘇花公路改善計畫(蘇花改)通車前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執行計畫,十年來收集逾廿萬筆生態資料,並統計去年路殺四十一筆,遠低於一般道路。昨分享當地涵養多樣野生動植物,如台灣野山羊、叢花百日青等,還有新出現紀錄的黃喉貂、玄彩蝠等,呈現公共工程與生態永續並存。
特生中心規劃友善設施
農委會特生中心主任秘書鄭錫奇表示,台灣早期西部重大道路工程沒有考慮野生動物棲地與交流,如國道全線一年路殺(機動車輛撞死野生動物)至少二萬筆。蘇花改工程一開始就執行生態調查,興建不切斷動物棲地,以隧道跟高架橋為主體,平面工程僅佔十五%,並規劃友善設施,如防護網、圍籬、動物爬坡道、生態廊道等。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張簡琳玟表示,蘇花改二○二○年全段通車,中心則從二○一二年起研究當地生態,歷時十年完成生態監測,共建置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魚蝦蟹、植物等逾廿萬筆資料,對比興建前後,當地生物族群與棲地都已逐漸回復。
近三年監測 路殺逐漸增加
監測資料中,發現蘇花改周邊生態有許多台灣珍稀保育類或特有種,如台灣野山羊、林鵰、環頸雉、叢花百日青等;還發現部分物種分布的新紀錄,鄭錫奇舉例,多在中高海拔生活的黃喉貂,卻在蘇花改一百多公尺高低海拔發現,其他還有玄彩蝠、台北樹蛙等也是新紀錄。但他提醒,在後三年生態監測中,發現路殺逐漸增加,推測是野生動物逐漸習慣道路與車輛,已提醒相關單位留意並提供防範建議等。

蘇花改地區之珍稀植物之一「叢花百日青」。(特生中心提供、朱恩良攝)

農委會特生中心監測蘇花改地區,發現指標物種之一「台灣野山羊」,其為台灣特有種及保育類野生動物。(特生中心提供 、張義榮攝)

農委會特生中心紀錄蘇花改地區指標物種之一「環頸雉」,為台灣特有亞種及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特生中心提供、施禮正攝)

農委會特生中心執行蘇花改生態監測10年,發現了逾20萬筆野生動植物資料,比對工程前後的棲地復育,還有新紀錄分布等發現,認為只要做好提前規劃,重大工程跟生態保育可以雙贏。(記者吳柏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