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灣八景 重建歷史場域設解說牌
清代台灣八景之一的「鹿耳春潮」,約位在今安南區「府城天險」一帶。(記者劉婉君攝)
6處地點 預計3個月內完成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清代「台灣八景」大部分位於台南,但當年景致如今已不復見,文化局最近選擇6處與台灣八景、南區鹽埕鹽業發展歷史有關的地點,製作歷史場景解說牌,預計在3個月內完成,藉由重新建構歷史場域,與民眾一同遙想昔日台南勝景。
「台灣八景」最早於1696年清領時期的《台灣府志》內容即有相關描述,當時8景中有5景在台南,隨著時代轉變,日治時期及近代選出的台灣八景,範圍則涵蓋全國。文化局委託台南大學教授戴文鋒、副教授張靜宜,針對清代台灣八景中的「安平晚渡」、「沙鯤漁火」與「鹿耳春潮」,以及和南區鹽埕鹽業發展相關的2處鹽田,進行調查研究。
供民眾遙想昔日台南勝景
文化局指出,根據考據,安平晚渡等清代3景和2處鹽田的歷史場域,主要有6個地點,其中安平區2處、安南區1處、中西區1處、南區2處;歷史場景與現今地點分別為,「鹿耳春潮」位在今府城天險一帶,「安平晚渡」在今協進國小與石門國小,「沙鯤漁火」在今漁光島,而昔日的瀨北鹽場則在鹽埕出張所、瀨口鹽田在今永成路。
文化局表示,歷史場域建構將以解說牌搭配古地圖,在設計上與周圍環境結合,讓民眾在台南可以感受處處皆歷史的氛圍;未來也會繼續進行其他歷史場域的調查,下一步預計從布袋與鐵線橋的乙未戰爭路線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