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集會 千人以下須評估6指標
社區集會活動防疫措施怎麼做?
高風險應延期或取消 若有舉辦必要 地點須通風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國內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不少活動被要求取消或延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和內政部昨訂定社區、企業、大型活動相關指引對外公布,建議六項指標以評估活動風險性,若有高風險就建議延期或取消,如果真有舉辦必要,則建議舉辦地點須考量通風性,人與人可維持距離一公尺以上,且須有醫療應變計畫等。
衛福部次長何啟功昨面對立委質詢時指出,目前是依據世衛組織建議、抓一千人為大型活動的門檻標準,但一千人以下的活動也應盡量評估風險,包括場域、通風性等,且辦的時候必須先寫好防疫計畫書,內容包括知道參加者從哪來、適當衛教資訊、動線規劃等,「我們是以指引的方式處理。」
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的「公眾集會因應指引」指出,主辦單位應在活動前,針對「能否事先掌握參加者資訊」、「活動空間通風換氣情況」、「活動參加者之間的距離」、「活動期間參加者為固定位置或不固定位置」、「活動持續時間」及「活動期間可否落實手部衛生及配戴口罩」六項指標進行風險評估。
企業「持續營運指引」部分,建議企業盤點核心任務、衝擊面,並分別建議從人員、業務、生產、營運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分別就保護員工降低感染風險、人員辦公、出勤及出差方式改變因應、企業持續營運因應措施,以及其他配合衛生主管機關政策措施,提供因應對策制定建議或規定。
指揮中心說明,由於企業種類及營運模式差異性大,該指引主要提供大方向的原則性建議,企業參考後可制定公司內部持續營運計畫。
另外,內政部也針對社區訂定指引,社區若要舉辦集會活動,必須先評估必要性,沒有必要就儘量不要辦,真的有舉辦必要,必須進行風險評估。
舉辦地點部分,必須考量通風性,像是維持距離一公尺以上、越通風越好,以及是否有應變計畫、是否有適當隔離場所、是否有醫療人員可以跟衛生單位聯繫等,做好這些準備,才能讓活動更安全。
內政部指出,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各社區每年至少應召開一次定期區分所有權人會議,若因應疫情延期召開,內政部已函示暫不處罰,但等疫情趨緩後,仍應於本年底前擇期召開。
公眾集會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