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山豬肉」野菜 植物踏查教族人
「山豬肉」嫩葉煮湯的美味,喚起鄒族人兒時回憶。(嘉義大學提供)
〔記者蔡宗勳/嘉縣報導〕嘉義大學台灣原住民族教育及產業發展中心與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舉辦「鄒族民族植物踏查營」,在阿里山鄉新美部落記錄到兩百多種植物,包括俗稱「山豬肉」的常綠喬木,勾起今年六旬的族人汪惠美塵封半個世紀的舌尖記憶,讓她感動得當場哭了出來。
汪惠美擔任新美村打手機鄒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回憶小時候阿嬤曾叫她去採山豬肉葉子回來煮湯,湯的顏色是粉紅色,而且很好喝,但當時不知道樹名,這次透過活動認識家鄉常見樹木,回想起兒時與阿嬤煮湯的幸福時光,真的很感動。
族人憶兒時 煮葉湯汁粉紅色
鄒族民族植物踏查營邀請鄒族獵人協會理事長高德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嚴新富、嘉大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張坤城、新美部落資深獵人楊慶榮等人,帶領學員到新美部落內沙谷及香樟林步道探勘觀察,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重現傳統鄒族植物利用的方法與知識 。
經系統性調查,這兩天活動共記錄到兩百多種植物,包含山豬肉、水同木、虎婆刺、稜果榕、蕗藤、九芎、大葉桑寄生木等,以及逾五十種鄒族人在物質、社會、信仰、藝術等生活上,具實用功能的植物。
張坤城表示,山豬肉屬清風藤科泡花樹屬喬木,生長在五百至一千公尺中低海拔山區,植物名稱來自其樹幹切開後有紅色汁液,就像切開的山豬肉,嫩葉煮湯也呈現粉紅色,是台灣許多原住民常吃的野菜。
高德生指出,早年嘉義山區交通不便,族人經濟又不佳,先人靠著智慧與經驗,找到許多可食用植物,可惜年輕族人大多不認識這些維繫鄒族生命的植物,藉由這次實勘,讓更多人認識鄒族先民智慧,有助部落文化傳承。
專家帶領學員認識傳統鄒族植物。(記者蔡宗勳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