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北醫大追思大體老師 身障者盼生命終程仍有貢獻

大體老師顏徐承與妻子吳鳳琴皆決定捐贈大體貢獻社會。(北醫大提供)

大體老師顏徐承與妻子吳鳳琴皆決定捐贈大體貢獻社會。(北醫大提供)

2025/03/25 16:54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北醫大25日舉行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感謝大體老師為社會奉獻的心意,家屬們也到場追憶悼念。大體老師顏徐承的妻子吳鳳琴說,丈夫生前就是樂於助人的性格,且更為了能夠完成捐贈,儘量保持身體健康,對生活懷抱熱誠,希望能在生命的終程還能用自己的身體有所貢獻。

吳鳳琴回憶,雖然與丈夫都因為身障,在生活上有諸多不便,但在相互扶持勉勵下,兩人對生活懷抱熱誠,丈夫也一直樂於助人,而為了完成順利捐贈大體的堅持,兩人簽署同意書之後,就盡量保持身體健康,幾乎不用藥,喜吃美食的丈夫也因此忌口,就是希望能在生命的終程還能用自己的身體有所貢獻。

北醫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主任洪君琳說,很多大體老師生前經歷重大傷病,得到醫療人員許多協助,因此萌生貢獻大愛的想法,希望能多為社會做一點貢獻,讓學生學習、成為醫師後幫助更多病人,也有部分是見證親友捐贈或生病的過程後,產生捐贈的想法。

洪君琳指出,每一屆學生大約需要14位大體老師,且為了穩定開課,各醫學院校會確保有2年或以上的庫存量,但每個學校的大體老師條件略有不同,北醫大是以可以成功防腐為主要條件,需要老師的血管狀況相對正常並保持一定彈性、6個月內不能有太大的傷口等。

洪君琳說,有意願捐贈成為大體老師的民眾,可以聯繫學校單位或是醫院的志工室、北區遺體中心等,填寫捐贈書,提供給相關單位存擋,人生最後階段社工也會確實取得家屬同意後再完成捐贈。

另,洪君琳提醒,有些大體老師生前貢獻的意願非常強烈,在人生最後時刻會打電話詢問,是否應該拒絕打藥、CPR或其他處置,避免過程中造成外傷,或有其他影響捐贈的因素,「我們都會說,不要這麼想,人生隨緣就好」,患者務必配合醫師的處置、正常醫療即可,即使最後無法成為大體老師,也可以透過器官捐贈等其他方式,把愛延續下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