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投入逾30億解急診壅塞 醫界盼設監測機制

衛福部預計未來每年將投入超過30億元,紓解急診壅塞問題。(資料照,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為紓解急診壅塞,衛福部今(26日)邀集醫界找解方,初步規劃調整急診與病房護理費、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的給付制度等,預計每年挹注逾30億元緩解急診壅塞。醫界樂見相關作法,但也建議需有健保總額合理成長配套,同時要設監測機制,確保挹注資源確實反映在護理人力、薪資上。
今日參與會議的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表示,經由護理支付制度的調整,對於人力留任是實質的鼓勵。此外,目前醫院支付護理人員的薪資每100元,健保給付僅占20至30元,因此健保署研擬每年以25億元、4年共100億元投注用於調升護理薪資,相信醫院獲得合理給付後,更願意以適當薪水、聘僱適當人力。
朱益宏認為,雖然這些政策無法立竿見影,長遠卻有助於護理人員留任,減少醫院開不了床的窘況,只是仍須搭配合理的健保總額成長率,否則這些調整的護理、急重症給付,在總額制度下,恐怕效益有限。
朱益宏亦指出,落實分級也是關鍵,大醫院不能護理、急重症的健保給付都調整了,照常一直收輕症,病人只會越來越多,當然消化不了。以醫學中心為例,目前門診每100名病人,大約有30人領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這些人其實可以下轉到社區基層院所治療,因此今年要上路的醫院總額新制,透過門診量調整,有助於讓大醫院更專注於照顧急重症病人。
台灣急救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張維典表示,現在急診壅塞的狀況,在各方努力下,「現在有好一點」。對於衛福部提出的策略「樂觀其成」,雖然在健保的框架下,改革很難一次到位,但至少踏出這一步,對於急診醫護具有鼓勵作用,相信有助於人員留任,希望能夠發揮正向的效果,將是全民之福。
不過,張維典也指出,根本問題在於健保財源,在有限資源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要以分級醫療解決問題,台灣民眾就醫自由,一時之間要改變有難度,且想完全比照國外強制分級就醫,也擔心會不會出現像大S在海外無法及時前往大醫院求診治療,而為人詬病的情形,著實兩難。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提出4點看法,包含調高急診及病房護理費等支付標準政策方向正確,但關鍵在於是否真的能夠轉化為人力的提升;急診壅塞是系統性問題,還需要其他像是提高部分負擔強度以落實分級診療的配套措施。
此外,洪子仁指出,這些作法對急診壅塞的改善絕對會有效果,但長期仍須滾動監測與檢討急診的待床人數及24、48小時急診轉住院指標;而各醫院應確保調高給付後增加的收入能確實反映在護理人力與薪資上,需要更具體的配套與追蹤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