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咖啡果小蠹 茶改場擬定IPM管理法

咖啡果小蠹會嚴重影響咖啡豆風味與收成。(資料照)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咖啡果小蠹是咖啡主要的病蟲,自2007年首度在我國發現後,目前已經入侵全國咖啡產區,咖啡果小蠹會讓咖啡豆品質嚴重下降,農業部茶改場制定綜合管理(IPM)方法,有效控制咖啡果小蠹族群蔓延。
咖啡果小蠹會以鑽食進入咖啡果實,並於其中產卵及取食,受害的咖啡種子出現取食孔洞甚至發霉情形,讓精品咖啡豆出現物理瑕疵,並造成後續選別之人力及時間成本額外耗損,茶改場指出,若未剔除的蟲蛀豆,還會讓咖啡風味混濁,帶有酸味或酚味(藥水味),嚴重影響咖啡品質,也因該害蟲躲藏於果實中的特性,使化學防治難以觸及蟲體,因落果容易殘留於咖啡園中,造成害蟲族群持續發生,使產量減少及田間管理成本增加,嚴重影響業發展。
為使咖啡果小蠹銷聲匿跡,茶改場建議農民採非化學農藥綜合管理措施防治技術,包含清除孳生源(俗稱清園),將被蛀果實移出咖啡園,避免果實掉落地面成為果小蠹孳生來源;採收末期全面移除枝條上所有未熟果、成熟果及乾果,移除果實的作業必須於修剪前完成,避免枝條夾帶的咖啡果實,成為果小蠹繁殖和躲避的處所,達到減少果小蠹族群數量,還有懸掛誘引器捕捉成蟲,並使用大蒜素等植物防治資材,減緩果實生長初期被害率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