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咦......天空有飛碟?「莢狀雲」縮時影像曝光 氣象署揭成因

鄭明典說,莢狀雲是一種「駐波」的反應,周邊的雲反應快速流動的氣流,駐波的上升區產生「莢狀雲」。(圖擷自鄭明典臉書)

鄭明典說,莢狀雲是一種「駐波」的反應,周邊的雲反應快速流動的氣流,駐波的上升區產生「莢狀雲」。(圖擷自鄭明典臉書)

2024/06/13 15:33

郭顏慧/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民眾最近抬頭望天空有機會看到特殊形狀雲朵,對此中央氣象署解釋,當高空西南風強盛時,就有機會出現這種外型特別的「莢狀雲」,其中央厚、周邊薄,呈現凸透鏡的形狀有時會一層層地疊在一起,外型如豆莢,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轉發1段莢狀雲的縮時攝影畫面,PO文曝光引發外界關注。

臉書粉專「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今發文提及,當高空西南風強盛時,就有機會出現這種外型特別的雲,「莢狀雲」中央厚、周邊薄,呈現凸透鏡的形狀有時會一層層地疊在一起,由於外型像豆莢,故名為莢狀雲。不過有時也像飛碟、所以有人叫他「飛碟雲」。

莢狀雲怎麼形成?當一股穩定且「潮濕」的氣流吹過山丘,會呈現波浪狀上下擺動的情形,氣流被迫抬升時,蒸氣遇冷而凝結成雲,而氣流下沉時,因為變暖就再次蒸發化為不可見的蒸氣,雲就不見了,如此反覆,因地型而生的「莢狀雲」就會出現。

「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提到,這幾天隨著強盛的西南風影響,仍然有機會看到莢狀雲的出現!由於它的形成與地形相關,所以常常出現在固定的位置。以臺北盆地區為例,容易在陽明山的東側看到它,建議民眾這幾天有機會時,不妨抬頭找一找這美麗而特殊的雲!

​鄭明典於臉書轉發1段網友上傳,今日台北101與「飛碟雲」的縮時攝影影片,內容提及動態紀錄比較能體會,莢狀雲是一種「駐波」的反應,周邊的雲反應快速流動的氣流,駐波的上升區產生「莢狀雲」!

「莢狀雲」中央厚、週邊薄,呈現凸透鏡的形狀有時會一層層地疊在一起,由於外型像豆莢,故名為莢狀雲。(圖擷自「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

「莢狀雲」中央厚、週邊薄,呈現凸透鏡的形狀有時會一層層地疊在一起,由於外型像豆莢,故名為莢狀雲。(圖擷自「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

氣象署頂樓拍到的莢狀雲。(圖擷自「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

氣象署頂樓拍到的莢狀雲。(圖擷自「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