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園區39歲生日 發表新書「山林族語」追尋傳統地名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39週年處慶,並舉辦「山林族語」新書發表。(玉管處提供)
〔記者劉濱銓/南投報導〕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年成立滿39週年,今於水里遊客中心舉辦處慶並發表新書「山林族語—玉山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傳統地名與文化意涵」,玉管處表示,園區與布農族、鄒族傳統生活領域高度重疊,昔日的遼闊山林是原民先祖徜徉之地,隨著時代遞嬗,原民地名傳遞著自然永續的傳統智慧,因此選在處慶發表新書,展現玉山園區「溯源」、「還原」成果。
玉管處表示,早在漢人、日人進入玉山之前,玉山就與布農族及鄒族的文化歷史密不可分,包括洪水神話、居住、遷徙活動,以及舊社遺跡等,同時也留下具人文生態意義的傳統地名,例如玉山,大部分布農族的郡社群稱Usavih,巒社群則念Saviq,鄒族稱為Patungkuonu。
此次發表「山林族語」一書,係因2021年起園區啟動「原住民族地區傳統名稱與文化意涵調查計畫」,邀請布農族台東大學教授海樹兒.犮剌拉菲(Haisul Palalavi)撰寫,並請布農族及鄒族語言專家學者協助審查。
調查從南投縣信義鄉、高雄市桃源區、嘉義縣阿里山鄉,再到花蓮縣卓溪鄉,並以濁水溪、高屏溪、秀姑巒溪3大水系為單元,透過文獻和口傳2個管道,找出玉山園區曾經出現或至今仍流傳的地名、山川、山頭、舊社、耕地等。
除了蒐集名稱與緣由、故事外,更將地名以現行拼音「還原」成布農語或鄒語,透過系統性的整理展現「溯源」與「還原」兩大精神,盼將玉山園區的永續保育,以及人與土地的互動讓更多民眾認識。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39週年處慶,發表「山林族語」新書,書中訪談鄒族魯富圖群耆老Pasu'e Usaiyana(文進光,右)。(玉管處提供)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39週年處慶,舉辦「山林族語」新書發表,並介紹園區今昔差異,例如對關地區日治時期有對關駐在所(圖上,文高明提供),現今只剩基座遺跡(圖下)。(玉管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