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專家會議本週開 農業部盼「米酵菌酸」快更名
農業部主秘范美玲表示,Bongkrekic Acid根本和米無關,不該再譯為米酵菌酸,希望衛福部本週舉行寶林茶室的專家會議應該將此名稱更名。(記者楊媛婷攝)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台北信義區百貨餐廳寶林茶室爆發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已有29例通報,其中有17例個案檢體檢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農業部主秘范美玲今(2日)表示,Bongkrekic Acid根本和米無關,衛福部本週就會舉行專家會議,呼籲Bongkrekic Acid應該盡速另取譯名。
唐菖蒲伯克氏菌共有4種病原型,農業部農試所指出,會分泌Bongkrekic Acid的僅為椰毒亞型,台灣環境現存的唐菖蒲伯克氏菌並不會分泌Bongkrekic Acid,也不會傳染人,至於椰毒亞型都是透過食物傳播,並沒有感染植物的案例,台灣農產品安全無虞。
范美玲今出席7-11攜手農糧署開賣鳳梨記者會,會後被問及目前都將Bongkrekic Acid稱為「米酵菌酸」,是否會影響對米食的觀感與信心,范美玲表示,Bongkrekic Acid和米完全無關,站在農業部立場,希望衛福部這週舉行的專家會議可以盡速更正該譯名,以免國人對於米產品有不必要的疑慮。
另對於謠傳指杏鮑菇、鳳梨等曾有Bongkrekic Acid,范美玲嚴正澄清表示,國產農產品都未曾發現有Bongkrekic Acid,所有國產農產品都是安全無虞,國人可安心享用。
農糧署代理署長蘇茂祥表示,已接到許多國內米糧業者反映,認為Bongkrekic Acid根本和米無關卻譯為「米酵菌酸」,也盼趕快更名,也表示純米製作的粿條、粄條都不會有這類問題。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應改名為「椰黍菌酸」較為精確,也表示寶林茶室使用的粿條跟河粉並非純米製作,而是有添加玉米澱粉,未曾於純米製作的米食或米飯發現會分泌毒素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