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塭仔腳的滋味 」 社區食藝師風土餐宴濃濃文化感
南市文化局社造計畫與社區食藝師合作,今日在成功大學古色古香的校園中推出風土餐食饗宴。(圖由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南市文化局社造計畫與社區食藝師陳怡君合作,以學甲魚塭故事主題,今(29)日在成功大學古色古香的校園中,結合花藝設計師湯璧如的餐桌佈置,推出風土餐食饗宴,宛如一場別出心裁的現場實境秀!
學甲女兒陳怡君以編織起家,透過文化局計畫扶植,回到學甲老家復育黃麻,進而推出以黃麻文化為主題的島風季,每年都吸引許多民眾到社區參與活動。她開始探尋社區的滋味,將社區種植的豐富農作物,除了新鮮享用外,過多的農產,就從「醃漬物」做起,透過傳統醃製過程保存食物,再由創意作法、衍生出許多在地特色的私房料理。
陳怡君也嘗試以「便當」型態呈現在地特色,如春季末的「穀雨便當」就是首度與文化局合作推出的風土便當。今天透過社區故事、台語文化與學甲地區的料理特色,規劃「塭仔腳風土宴」,選用來自將軍的蘆筍海鮮沙拉、醬燒蘿蔔瓜仔脯、七股虱目魚鬆飯糰、椒鹽白蝦、學甲酥炸芋頭魚丸等,相當具有塭仔味,還有楠西梅子釀製成消暑梅香氣泡水。
陳怡君表示,台南是個山海交織的城市,擁有豐富的農特產,因此,她常常騎著機車在社區「探險」,看著魚塭的收成、農田的種植,依照節氣設計出一款款風土餐食,希望透過創意發想,成為桌上一道道能說故事的菜餚。
南市文化局表示,社區往往是在地美食的幕後推手,今年社區營造大力推行「風土飲食」,希望走進社區以故事開場,用美食交陪,強調不只是吃飽,更是從飲食中探究文化歷程,「有感」飲食的角色,讓地方飲食文化學注入風土餐食中,匯聚在地食材,梳理社區文化歷程,賦予味覺的文化形象與價值。
南市文化局社造推出風土餐食饗宴,七股虱目魚鬆飯糰。(圖由南市文化局提供)
「塭仔腳風土宴」,選用將軍蘆筍、七股虱目魚、學甲魚丸等,台南在地塭仔味。(圖由南市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