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野放「海洋巨獸」巨口鯊 將揭開神秘面紗
海保署與農委會水產所合作,成功野放巨口鯊。(海保署提供)
〔記者洪臣宏/高雄報導〕海洋保育署(海保署)與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合作,今年6月11日首度於花蓮外海成功野放1尾長達3.5公尺的巨口鯊,並取得210小時持續向北游紀錄,突破前次1990年在北美沿岸的50小時向南游的紀錄,有助於進一步認識這神秘的海洋巨獸。
1976年才被發現命名的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屬於極為罕見的大型濾食性鯊魚,四十多年來僅記錄264尾,其中超過50%紀錄於台灣。有鑑於巨口鯊、大白鯊及象鮫等物種資源稀少,漁業署已將巨口鯊公告為禁捕物種。
這次成功野放的巨口鯊重約400公斤,在210小時內一路往北移動了112公里,平均每天移動13公里,當中觀察其日周垂直移動的行為達九次,夜晚在200公尺以淺水層活動,白天則下潛到平均400公尺深,最深達733公尺,晝夜棲息深度有明顯差異。
根據台灣海洋大學2021年研究推測,巨口鯊在北太平洋洄游,以菲律賓及印尼附近水域為產仔場,之後朝北移動,在春夏之際經過台灣東部外海,之後橫跨北太平洋抵達東側,再返回印尼菲律賓水域。
海保署說明,巨口鯊為大洋濾食性軟骨魚類,喜好在大洋中水層悠游,其魚體及鰭部柔軟,不像其他鯊魚類擁有快速的游泳能力,這次標識籤於111年6月20日在宜蘭頭城離岸約35公里處彈脫,明顯的晝夜垂直洄游行為可能與餌料生物棲息分布水層有關。
巨口鯊標本。(攝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保署提供)
巨口鯊移動路徑(210小時)。四方形為標放位置,三角形為標識器彈脫位置;黑色圓形及綠色線條為推估之可能路徑。(海保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