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問卷查3歲起易受挫哭鬧 學者籲同理陪伴與反覆練習
信誼基金會日前執行育兒大調查,網路收集9093份家長,藉此了解0到8歲幼兒的情緒問題與互動處理,如3歲前多累睏哭鬧,3歲起開始受挫哭鬧等,展現不同年齡的情緒反應。(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育兒經常碰到孩子情緒哭鬧,家長如何互動將影響成長與學習;信誼基金會收集逾9千份全台家長意見,察覺孩子從3歲起就亦受挫哭鬧,學者提醒家長此時應同理詢問,不要淡化或輕視,專家則提醒孩子會模仿父母情緒,應讓其學習成熟。
信誼指出,日前執行「親子情緒互動大調查」,收集9093份網路問卷,調查家中有0到8歲幼兒父母意見,了解孩子負面情緒癥結與家長回應態度等,共分5個年齡層,61%為獨生子女,家長填答則90%為母親填寫,88%具大學學歷,家庭每月所得10萬元以下占9成。
調查顯示,0到未滿3歲的幼兒,占比最多的負面情緒是「太累、想睡時就會哭鬧」,達4、5成比率的家長填寫,但3歲以上開始,占比最多的負面情緒變成「碰到挫折困難,就會鬧脾氣或放棄」,且超過5成比率;另調查也針對幼兒男女比較,發現男孩社會化能力相對女兒發展較晚,包含用打人丟東西表達情緒、玩遊戲輸、做錯事鬧脾氣等,都是男孩比女孩高。
家長回應方面,信誼調查,嬰兒期的父母面對哭鬧較常用安撫情緒、轉移注意力回應,1歲開始到8歲,家長才會用訂定界線、鼓勵表達情緒、淡化嚴重性、處罰等方式,但整體來說,母親比父親更積極鼓勵孩子表達情緒、說明行為規範,不過母親也易受影響而情緒低落,父親則比母親常用淡化嚴重性來處理孩子負面情緒。
針對此調查,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雷庚玲認為,孩子成長須學會更好的情緒溝通,父母此時可教導正確語言,告訴孩子不要只會哭鬧,但要理解孩子情緒,如打針哭鬧時,告訴孩子會痛正常,可以哭一下,但不要哭太久太大聲,當孩子挫折可透過平時練習實作,讓其了解自我水平,最後不要打罵生氣,會被孩子模仿。
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翟敏如也說,3歲前幼兒太累哭鬧,應透過固定作息避免,3歲後亦受挫哭鬧,建議父母教會孩子面對,詢問並陪伴,把問題或目標分段達成,也認為父親比母親更需多學習教養策略。
信誼董事長張杏如則說,PISA(國際閱讀素養評量)調查發現,台灣學生害怕失敗是全球第一,加上這次問卷呈現3歲後孩子在挫折忍受力上偏低,部分應是父母太害怕孩子跌倒失敗,孩子情緒反映出父母情緒,將導致未來更不敢嘗試、選簡單的路走等,建議親子透過生活培養,彼此擁抱,一起歡喜悲傷,逐漸成熟。
信誼基金會公布育兒大調查,收集9093份家長問卷,分析0到8歲不同階段幼兒的情緒行為、問題與處理,如父母發現在3歲開始,幼兒就有挫折受力低的困擾,但專家分析台灣調查與全球研究皆同,是育兒必經之路,不必過度擔憂。(記者吳柏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