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台灣黑熊野放移動全紀錄 林務局:開拓保育里程碑
Mulas在人工照養期間獲得良好照顧。(林務局提供)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去年台灣黑熊幼熊Mulas野放,並透過Mulas配戴的衛星追蹤項圈回傳訊號,建立台灣第1隻黑熊野外長期活動與行為的資料,Mulas在405天的追蹤中,移動超過314公里,每天上上下下超過100層樓範圍,且季節不同時會有不同的行為模式,林務局表示,這是開拓台灣黑熊保育史的重要里程碑。
農委會從2019年迄今,共投入約3.1億元對22種瀕危物種做族群生態調查、棲地改善、防止路殺、生態給付,近年有少數黑熊或進入人類活動區域,或者不幸誤入陷阱等,部分就如後來被命為Mulas的幼熊,先在台東林管處所成立的人工環境照養10個月後,再戴上有GPD衛星定位的項圈野放,負責追蹤的姜博仁博士表示,該定位透過電腦跟手機就能掌握Mulas的行蹤,且由於幼熊會長大,因此項圈有延展裝置,且可以透過衛星指令讓項圈脫落。
姜博仁說,透過衛星追蹤的資料顯示,因Mulas一開始不熟悉野放的環境,一開始移動時沒有方向性跟規則性,跋山涉水只為了要找到適合居住的地方,約去年冬季時,為了過冬,Mulas最後選擇落腳在溫暖的南向坡峭壁和方便飲水的溪邊,由於頸圈也如Apple Watch可以記錄活動力般,也能記錄小熊的活動,因此發現Mulas一如所有黑熊,為了度冬的物資儲備,都會在秋天增加活動力,而所有的追蹤,則在今年6月下旬,因認為Mulas的活動地點已經趨於固定的範圍,便透過衛星指令鬆脫項圈,後來團隊回收項圈,在項圈旁的林木發現Mulas的爪痕,所在地是一處原始的森林,「森林就是黑熊的家。」
所有過程都製成紀錄片,台東林管處處長吳昌祐表示,希望透過紀錄片讓台灣黑熊保育工作更能被理解,且這些追蹤資料,也會成為後續黑熊野放與保育策略的參考資料。
Mulas的項圈可透過衛星定位,也可以紀錄活動行蹤。(記者楊媛婷攝)
Mulas的爪印。(記者楊媛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