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每學期授課原則規定18週 學者建議可依領域彈性處理
大學法規定每學分原則須授課18小時,延伸國內學期授課週數過長議題,台大系統3校擬推16週學制,教育部表示,18小時為原則性規定,學校若確保師生權益與教學品質,可彈性調整。(資料照)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國內大學每學期授課18週,主因是大學法規定每學分原則須授課滿18小時,各校採每週授課1小時好方便計算,但多年來因授課週數多於其他國家,而早有學校呼籲縮短,對此教育部重申,18小時是原則,若有因應疫情或辦學及發展等目標,須確保師生權益及教學品質,大學可彈性處理授課週數。
針對大學授課週數,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表示,學期18週實在太長,美國普遍短於14週,而當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授課,12週的內容拿回台灣須16週才勉強上完,代表授課內容品質相同,台灣學期太長、學分太多,學生學習容易疲累,別以為把學生關在學校、教室就會學得好又多,且美國頂尖大學科系每5年就檢討課程,建議台灣應縮減週數甚至畢業學分。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表示,依大學法施行細則第23條規定,大學學分之計算,原則以授課滿十八小時為一學分;實習或實驗學分之計算,由各大學定之。相關規定是採「原則性」,對於大學授課週數,在確保品質下,各校已可彈性處理。
朱俊彰進一步說,各校如因應疫情、辦學特色或發展目標,有調整每學期授課週數的需求,應在確保教師授課時數、教師授課權益、確保教學品質等前提下,落實各級課程委員會運作、深化教學內涵、定期檢討課程評量機制、設計總整式課程並建立以證據為基礎的自我改進機制等,於完成校內師生溝通後實施。
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武東星表示,高等教育的課程本來就應該強化自主學習,只是大家習慣以1學期18週的實體模式,而現今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非常多,一對一、一對多、學習社群等等,學習成效的考核方式也不限於是紙筆測驗,因此不管是18或16週,重要的是學生所要學習到的核心能力有沒有達成,既使是同一所大學,不同學院也應該容許有不同的學期週數,人文社會科系與有些需要搭配實習的科系就應可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