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險流產!陳菊當年率隊靜坐抗議 高雄爭得亮點
高流計畫費時十二年才完工,期間差點流產,陳菊率團隊靜坐、為高雄爭取新亮點。(記者王榮祥翻攝)
〔記者王榮祥/高雄報導〕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即將完工亮相。高雄市政府回顧過往12年艱辛歷程,透露高流在馬英九執政時差點流產,前市長陳菊還為此率領局局處首長到高雄港畔靜坐抗議, 經與中央多次談判、終於為高雄爭取到今晚的亮點。
市府說明,2007年,行政院通過於高雄港16、17號碼頭興建流行音樂中心,總預算約40億元,但2008年馬英九總統執政後,交通部發函給當時文建會,認為16、17號碼頭腹地太小,且是現役碼頭有航商使用,會影響高雄港營運,等於反對興建。
前市長陳菊為此率領局處首長,在高雄港畔靜坐抗議,高市多個藝文團體及民眾也到場聲援,希望新政府能兌現承諾,不能放棄高雄。
時任高市副市長的李永得、與時任文化局長的史哲,銜命與行政院各部會溝通,經多次會議談判與折衝,2009年中央更改原規劃,需加入海洋文化推廣與展示規劃功能,並異動興建地點至高雄港11至15號碼頭後才得以核定。
至此,更名為「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計劃案,預算總經費54.5億元,完成國際競圖啟動施工後的海音中心,因設計特殊、施工難度高,加上近年音樂展演形式隨科技快速進展,工程執行上面臨經費困難。
前副市長史哲偕同前文化局長尹立,帶隊向中央爭取經費,獲鄭麗君部長與行政院支持增加經費15.06億元,預算總經費調整至69.56億元,也促成高流繼續推進。
市府指出,從2003年政府推動「5年5千億新10大建設」,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為計畫之一, 規劃中一開始訂定北部、南部流行音樂中心興建計畫,當時北流、南流是慣用計畫簡稱。
2008年北流啟動施工,2009南流更名為「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一開始大家慣稱流音中心,因諧音讓人產生聯想,遂簡稱「海音」;2018年1月1日市府成立「行政法人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並以此開始進行視覺辨識系統設計,簡稱再更動為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