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焚化爐壓力 環保署推廚餘發電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技監林左祥表示,為了處理生廚餘處理設施不足問題,環保署協助地方設置廚餘生質能源廠,預計113年可全數完工。(記者羅綺攝)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環保署資料顯示,焚化爐中約3分之1為廚餘,其中以生廚餘為主;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技監林左祥表示,為了處理生廚餘處理設施不足問題,環保署協助地方設置廚餘生質能源廠,預計113年可全數完工,每年可處理23萬公噸廚餘,可發電4197萬度/年,供1萬1千多個家庭全年用電量。
林左祥表示,108年度包含資源回收物、廚餘、巨大垃圾等垃圾總量為931萬9206噸,其中廚餘量為94萬6822噸,佔約1成;而扣除回收物,進到焚化爐燃燒的垃圾中,廚餘則佔31.12%。
林左祥指出,廚餘中主要以生廚餘為大宗,但因生廚餘設施不足,為了增加廚餘處理量能、減少焚化爐的壓力、落實循環經濟,環保署推動廚餘多元處理設施,包括台中市、桃園市、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都興設廚餘生質能源廠。
林左祥說,113年全台的廚餘生質能源場可全部完成設置,完成後每年可以處理23萬公噸廚餘,發電量4197萬度/年,可提供1萬1千多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售電收入2億1479萬元/年,減少碳排放2.22萬公噸/年,將可大幅提升全國廚餘處理量能,實現循環經濟目標。
林左祥進一步說明,目前台中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的廚餘生質能源廠,已成功廚餘發電,並於今年6月和台電電網完成併聯,預計112年底第2期工程完工後,每年可處理廚餘5萬4000公噸,發電量887萬度/年,可提供2540個家庭一年的用電使用,售電收入4539萬元/年,減少碳排放4687公噸/年。
環保署自92年起陸續補助地方政府共設置了50座傳統的廚餘堆肥廠,近兩年來為協助地方優化廚餘處理設施,補助地方設置50套破碎脫水設施,及20套快速堆肥設施。
林左祥進一步表示,廚餘發臭的來源主要是廢水,廚餘含水量約為85%,經過破碎脫水處理後,可降至70%,重量減少一半,大幅減少後端處理設施量能。另外,快速堆肥設施以菌種分解廚餘,讓原本堆肥時間從3個月縮短為數日,更具有佔地小、異味少、時間短等優點。9月開始環保署將與屏東的養豬戶合作試驗,將廚餘跟豬糞尿共同進行厭氧發酵,將產生的沼氣用來發電,若成效不錯,將會推廣到各地,讓廚餘處理的管道更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