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台大團隊成功解析貓咪冠狀病毒!有助開發疫苗與藥物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尚德(左三),與台灣大學分子暨比較病理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惠雯(左二)跨領域合作,成功首次看到貓咪絕症的冠狀病毒結構。(記者簡惠茹攝)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貓咪絕症冠狀病毒感染新發現!中研院與台大團隊結合冷凍電子顯微鏡和質譜學技術,成功首次看到貓咪絕症的冠狀病毒詳細結構,有助於未來疫苗設計,研究方法更可擴大應用於武漢冠狀病毒分析。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徐尚德副研究員,與台灣大學分子暨比較病理生物學研究所張惠雯副教授跨領域合作,成功首次看到貓咪絕症的冠狀病毒結構,研究團隊發現冠狀病毒更細微的分子結構和致病過程,有助於未來疫苗設計與檢測,以及開發相關的醫療方法,成果今年1月3日刊登於國際期刊《PNAS》。
張惠雯指出,貓傳染性腹膜炎FIP是最致命的貓傳染性疾病之一,感染的貓咪會發燒、食慾不振、腹部膨脹,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被診斷出來,最快一個月內就會死亡,病毒感染細胞會造成嚴重炎症反應,由於目前全世界科學家都尚無法分離FIP的冠狀病毒,研究和治療都受到限制,仍無有效治療方法及疫苗。
張惠雯表示,冠狀病毒的表面棘狀蛋白會辨識出宿主細胞表面受器分子的立體結構,進而感染,若能了解病毒棘狀蛋白更細微的構造,將有助於解開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過程與方法。
研究團隊成功建立高解析度的第一型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表面的「棘狀蛋白分子模型」,徐尚德指出,團隊結合冷凍電子顯微鏡和質譜學分析技術,除了解析度比過去電子顯微鏡高出超過一百倍外,讓每個原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再加上質譜的方法,分析每個醣的化學結構,結合電腦模擬建立模型,將冠狀病毒棘狀蛋白表面所覆蓋的醣衣原子分子構型重現,形成迷彩糖衣。
徐尚德表示,此模型提供FIP致病機轉更細微的分子層面認知,並發現病毒如何與宿主細胞結合、致病的新機轉,有助開發疫苗及治療藥物,研究也進一步發現,FIP的模型結構與SARS和MERS等冠狀病毒的棘狀蛋白分子構型截然不同。
徐尚德指出,此研究建立的研究方法也將套用在其他冠狀病毒分子結構與功能關係等相關研究;張惠雯也表示,未來還會進行武漢冠狀病毒的分析,經過序列合成,使用電子顯微鏡下用超高解析度分析,不需要有真的病毒就可以深入研究。
中研院指出,此研究由中研院、台灣大學、台灣蛋白質計畫及科技部資助,研究結合病毒學、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等跨領域知識,徐尚德、張惠雯、中研院特聘研究員邱繼輝、台大助理教授張晏禎透過質譜分析技術鑑定棘狀蛋白表面的轉譯後修飾醣化構造,並結合分子模擬計算,以及冷凍電子顯微鏡單分子結構重建分析方法。
中研院台大團隊成功解析貓咪絕症的冠狀病毒。(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台大團隊成功解析貓咪絕症的冠狀病毒。(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台大團隊成功解析貓咪絕症的冠狀病毒。(記者簡惠茹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