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2過境猛禽數量雙破31年紀錄 反映減少獵捕成效
保育類猛禽赤腹鷹及灰面鵟鷹今年過境數量都創下新高。(記者蔡宗憲攝)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每年9月中至10月底,是保育類猛禽赤腹鷹及灰面鵟鷹過境台灣高峰期,進入第31年調查的墾丁地區,今年記錄到25萬餘隻赤腹鷹、7萬餘隻灰面鵟鷹過境,雙雙刷新歷年紀錄,資深猛禽觀察員認為,這項數字除了代表今年秋季天候良好,更是台灣保育成果有成的象徵。
今年秋季已進入猛禽過境期尾聲,根據墾管處委託調查資料,赤腹鷹過境數量累計超過25萬7700餘隻,遠超過2004年的22萬餘隻;灰面鵟鷹累計超過7萬隻,也超過去年5萬9000餘隻的新高紀錄,是首次兩大過境猛禽同年突破新高。
墾管處指出,台灣是東北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過境地,東亞的猛禽遷徙台灣「鷹路」,自朝鮮半島經日本九州經琉球群島,再過境台灣,經由墾丁南飛菲律賓渡冬,今年過境的赤腹鷹、灰面鵟鷹過境數量打破墾管處31年來的紀錄;而2017及2018年過境數量也高於往年平均,顯見近年來數量持續成長,已經是全台最佳賞鷹地區。
墾管處說,9月初因受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第1週並未記錄到猛禽出海,9月10日天氣雖不穩定,但仍有5000多隻赤腹鷹迫不急待的出海南飛;11日天氣好轉,前1週累積的鷹群大出清,記錄到近3萬隻的赤腹鷹出海,主要過境期也正式展開,並穩定持續到9月底。
長期觀察恆春半島猛禽過境的賞鷹達人蔡乙榮分析,東亞的猛禽遷徙台灣「鷹路」,自朝鮮半島經日本九州經琉球群島,再過境台灣,經由墾丁南飛菲律賓渡冬,今年除9月初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首週並未記錄到猛禽出海,後續氣候穩定有利猛禽遷徙減少折損,不排除是過境量新高原因之一。
「新高數字也可反映減少獵捕的成效。」蔡乙榮指出,除了氣候因素,分析近30年調查成果,可以發現墾丁國家公園及執法單位近年積極投入反獵鷹及生態教育,確實與猛禽過境數量攀升呈現正相關,堪稱台灣生態保育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