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寶特瓶 成為澎湖海廢垃圾主要來源
海洋公民基金會與志工們,共同進行寶特瓶分類。(海洋公民基金會提供)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參加香港環團綠惜地球發起「短命膠運動 -- 廢PET飲料容器(寶特瓶)品牌調查」,發現澎湖全島4個監測站收集到近2600個能識別品牌的寶特瓶,當中86%為簡體字,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海洋塑膠垃圾製造國。
多次在澎湖進行淨灘的海洋公民基金會淨灘淨海專員巫佳容表示,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2018年會,即將在澎湖辦理,但澎湖的海灣面臨嚴重的海廢問題。由於季風及洋流的關係,每年冬天東北季風都會吹來大量的海廢,累積在面北的海灘上,這些海廢多是寶特瓶及漁具漁網,基金會去年曾進行的寶特瓶國籍調查,發現簡體字品牌達76%(國碼為690-695),而這些海廢嚴重影響澎湖的海岸環境。
寶特瓶是標誌性的海廢,此次調查便是透過收集灘岸的廢寶特瓶,統計其品牌、數量、來源地等資訊,以推動相關政府及企業,做好減廢,澎湖發現簡體字寶特瓶比例高居全國之冠,而台資的「康師傅」數量最多,佔33%;其餘「四強」依次為娃哈哈、農夫山泉、怡寶及國際品牌可口可樂。
由於寶特瓶等一次性廢塑膠,已成為當下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之一,海洋公民基金會呼籲,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海洋塑膠垃圾製造國,有責任敦親睦鄰大力減塑,同時要求飲料生產商訂定減塑目標,共同對應海洋廢塑膠的危機。
澎湖中屯堆積的寶特瓶,簡體字比例相當高。(海洋公民基金會提供)
寶特瓶中國品牌分類,以台資康師傅品牌最多。(海洋公民基金會提供)
澎湖面北海岸線,早被寶特瓶垃圾海淹沒。(記者劉禹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