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保護利器 「喝咖啡」比訴訟更有效
二月底全台掀起衛生紙搶購風潮,民眾一箱一箱搬。(資料照)
〔記者陳宜加/台北報導〕面對消費糾紛,「喝咖啡」成為消保處守護消費者權益的一大利器,藉由邀集主管機關與相關業者開會,往往可以達成三贏局面。消保處副處長吳政學直言,當遇到大量申訴緊急事件或年申訴量居高不下,喝咖啡比走法治一途更有效。
去年中華電信爆發MOD風波,消保處找來業者喝咖啡,最後恢復上架並提出補償方案,平順落幕;今年初的「衛生紙之亂」,消保處也邀集各大業者,確保通路供貨無虞且價格一致,在在展現「喝咖啡」效果。
而歷年申訴量居高不下的消費類型,例如網購服飾,消保處過去也曾邀集國內各大平台業者如Yahoo、露天拍賣等,研商改善作法,不少新修法規也應運而生;今年消保處更特別點名「蝦皮購物」,藉由喝咖啡,希望業者能主動提出改善措施,減少消費爭議數量。
吳政學指出,喝咖啡鎖定兩大爭議類型,分別為必須緊急處理的大量消費申訴,例如補習班倒閉,以及申訴數量多年居高不下的消費類型,例如網路購物等。甫完成審查的線上遊戲定型化契約修正草案,正是消保處邀集經濟部工業局與地方政府,共同研商促成。
他分析,業者與消費者談判,通常各有堅持而難調解,若有第三方公正、專業單位「當公親」,架構起溝通平台,軟比硬更加有效,加上台灣重情勝於法理,雙方各退一步,達成行政體系、業者與消費者三贏。
吳政學說,消保處給予業者與消費者建議,兼顧雙方權益,例如中華電信MOD爭議,開會3次才達成共識;而近期的民視風波也正密切觀察中,主管機關NCC若無法處理,消保處將會介入,以消費者權益為重。
吳政學強調,喝咖啡絕非找碴,而是扮演和事佬,點出問題與消費者心聲,不給業者太大壓力或逕由主管機關硬性處理,尋求共識;站在消費者保護立場,當然希望不要走上最後一步,訴訟是長路,緩不濟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