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這幾招抗空汙 自我防護保健康
走出戶外後,各種空汙危機四伏,更需小心留意。(本報資料照)
〔記者胡琪俐/台北報導〕空汙無所不在,做好自我防護相當重要!而口罩則是最簡便的隨身防護法寶,談到口罩種類,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醫師劉奕認為,目前最適合每天使用、不影響呼吸順暢程度,且過濾懸浮微粒效果足夠的就屬醫療用口罩,至醫療器材行可購買「外科手術用醫療口罩」,過濾細懸浮微粒效果較一般醫療口罩更佳。
關於口罩使用之注意事項,劉奕提醒,請將口罩上方膠條壓緊,使其貼合鼻型,然後把口罩向下拉開包覆住下巴,「有些人會把口罩反戴,或把膠條戴在下巴處,甚至沒有把口罩拉開,皆是常見錯誤使用方式。」他特別提醒,口罩越貼合臉型、和臉部越少空隙才能防止汙染源跑進口罩裡。
至於網路流傳,將醫療用口罩有顏色那面朝內才有效果?劉奕說:「不是真的啦!」醫療口罩分為3層,最外層有顏色是防水層、中間用來過濾汙染源,最內層則是紗布或棉布,用來增加舒適度,因此若將防水層戴在最內層會降低功效,「有人甚至認為醫療用口罩只要洗一洗即可重複使用,這也是錯誤的觀念,口罩只要碰到水就該淘汰!」即便保持乾燥,也建議約8小時就換新的口罩,才能達到效果。
外出除了戴口罩,也能透過其他方式自我防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提到,無論是步行、騎腳踏車、騎機車等,皆是直接暴露於空氣中,由於尖峰時段汽、機車排放大量廢氣,需遠離車水馬龍的主要幹道,繞至小巷遠離汙染源,「如果情況允許,建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這是避開汙染源的好方式。」
針對運動族群,莊凱任建議查詢當日空氣品質指標,挑選出空氣相對好的時段運動,通常會在清晨、晚間等車流離峰時段,「盡量挑在水邊、堤防邊,且遠離馬路、空氣對流好的地方。」
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吳錦桐則補充,欲降低空汙對健康造成之傷害,補充水分相當重要,「當呼吸道黏膜太乾,外來物質包括汙染物等,會更容易影響呼吸道。」因此,每運動10至20分鐘,請停下來喝幾口水,透過水分讓呼吸道黏膜多一層保護。
膠條貼緊鼻型、口罩包覆下巴,才是口罩正確佩戴方式。(記者陳宇睿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