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豬肉疑傳染E肝 食藥署:煮熟吃可安心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豬肉生食料理應煮熟再食用,以防感染E肝病毒。(資料照,記者陳冠備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歐洲頻頻出現食安問題,繼毒雞蛋事件後,歐洲出現疑似食用豬肉染E型肝炎病毒(HEV)案例,食藥署今日指出,食用未煮熟豬肉或內臟為最常見的感染途徑,預防E型肝炎病毒感染,食用豬肉應徹底煮熟,以保障飲食安全。
綜合媒體報導,歐洲接連爆發食安問題,針對毒豬肉的疑惑,衛生福利部食藥署發布新聞稿指出,近日國外媒體報導歐洲出現疑似食用豬肉感染E型肝炎病毒案例,根據英國2014至2016年針對罹患E型肝炎病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病人染E肝病毒與食用超市販售的即食香腸有關,其豬肉來源包括荷蘭與德國。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表示,食用未煮熟的豬肉或內臟為最常見的感染途徑,且部分國家習慣食用未完全煮熟的香腸,導致因此感染E型肝炎病毒。
食藥署表示,E型肝炎病毒流行區好發於環境衛生較不好的區域,多因水源遭污染所致,也可能藉由糞口途徑傳染。依據國外研究資料顯示,在豬血及豬糞中也可分離出基因序列相當近似人類E型肝炎病毒的病毒,故豬肉中的病毒可能經由食用未煮熟的豬肉而感染民眾。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應選新鮮豬肉食材,且應把豬肉徹底加熱吃,豬肉的中心溫度要超過70度,處理生熟食也應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汙染,民眾飯前便後也應先洗手。至於輸入業者,食藥署也呼籲業者確認外國供應商提供符合安全衛生條件的肉品,並落實輸入肉品的儲運自主管理、源頭產製管理。
英國研究發現病人染E肝病毒與食用超市販售的即食香腸有關,其豬肉來源包括荷蘭與德國。(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