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隧開通後水質變好?環團駁:水庫歷經19年黑暗期
東部快鐵促進會日前指出,雪隧開通後水質變好的說法,宜蘭縣環保聯盟今駁斥,強調翡翠水庫歷經19年黑暗期,才恢復現有水質。圖為翡翠水庫。(資料照,北市府翡翠水庫管理局提供)
[記者簡惠茹/宜蘭報導]宜蘭縣環保聯盟駁斥東部快鐵促進會說法,促進會曾說,「雪隧通車前5年與後10年後的數據監測,整體水質反而更加優良。」環保聯盟表示,這是對數據的濫用,施工結束後十年的水質當然比施工期好,況且翡翠水庫歷經19年黑暗期,才恢復現有水質。
「東部快鐵促進會」本周舉行成立大會,前行政院長游錫堃、立委陳歐珀、宜蘭代理縣長吳澤成、宜蘭縣議會議長陳文昌都出席表示支持,宣示將推動北宜直鐵,宜蘭縣環保聯盟對北宜直鐵正式表達反對立場。
宜蘭縣環保聯盟表示,東部快鐵促進會曾指出,「從翡翠水庫水域及支流水質監測結果,探討雪隧對環境影響」的報告顯示,雪隧通車前5年與後10年後的數據監測,整體水質反而更加優良。」環保聯盟對此說詞提出反駁,雪隧導坑從1991年就動工,2006年啟用,如果只是拿雪隧「開通前五年」的水質跟「開通後十年」的來比較,是對數據的濫用,意圖錯誤引導民眾認知。
「翡翠水庫歷經19年黑暗期,才恢復現有水質。」環保聯盟指出,開通後10年,停止施工後的水質自然會因為污染源減少而逐漸恢復,也當然會比「開通前5年」的施工期好,但是絕對不可能優於施工前,更何況且翡管局曾說過,水庫水質乃是經翡管局與上游水利署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等單位及居民的努力合作,歷經19年的黑暗期才得以回復。
此外,環保聯盟表示,直到2013年時,翡翠水庫管理局長劉銘龍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當年雪隧完工後,翡翠水庫水質惡化,優養化使水庫淤積量大增,嚴重減損水庫蓄水量。歷時5年,水質才從優養化恢復到普養化, 但至今都難以恢復雪隧動工前水準。
根據翡翠水庫管理局所委託「國立臺北大學」2014年所做的「重大交通工程開發對集水區造成衝擊之環境影響評估」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為教授李育明,結果明確指出,「水質影響方面,翡翠水庫之水質於北宜高施工前後出現明顯的變化,其中總磷平均值變化約高達+27.83%,藻類於施工期間密度亦明顯增加,而腐水度指標之惡化,更顯示北宜高通車與坪林行控中心開放通行後,流域支流之有機污染程度確實增加,也間接影響水庫內的水質。」
宜蘭縣環保聯盟表示,2006年1月20日環保署環評審查時,就因為此案影響翡翠水庫水質、水量之外,尚有對斷層、地下水層、地質、多處考古遺址等不確定開發因素,在場12位環評委員投票,共8位委員認定本案「不應開發」,種種研究數據也都指出雪隧開通對於翡翠水庫水質的影響甚鉅,促進會對這些問題絕口不提,也沒有討論宜蘭社會經濟面可能的衝擊,將重大議題過度扁平化與單一化,是不負責任的作法。
宜蘭大學名譽教授、也是東部快鐵促進會副會長張智欽說,反對方願意的話,可以找專家來開公聽會、座談會,事實上,根據翡翠水庫管理局委託工研院的研究指出,監測資料從1989年到2016年的資料,優養化指數施工前也比施工完成後2006年以後的還高。
翡翠水庫歷年優養化指標變化,卡爾森指標變化圖。(資料來源: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張智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