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蟒史研究之最 身軀比男人大腿還粗
這隻三點七二公尺的緬甸蟒在搬運過程,身體不時扭動。(記者吳正庭攝)
〔記者吳正庭/金門報導〕秋、冬之際,金門又有緬甸蟒現身「日光浴」,金門縣政府今天證實,近日發現的一隻重三十七公斤、長三點七二公尺的巨蟒,是金門開始蟒蛇相關研究六年以來的最大個體。
這隻「歷年之最」,是民眾二十八日在金湖鎮新湖漁港排水溝發現,消防隊接獲通報時,一度因個體龐大,差點無法處理,靠著熱心民眾幫忙,才暫時搬運到消防隊安置,由縣府農林科及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接手。
縣府證實,這隻雌性緬甸蟒,體長三點七二公尺、體重三十七公斤,是金門自二○一○年開始進行蟒蛇相關研究以來最大個體,由於地區冬季溫度過低,蟒蛇並無太大的活動能力。
這隻緬甸蟒的身體,比男性工作人員的大腿還粗,移動過程展現相當的分量及扭力,讓工作人員抱得很吃力,搬運過程更不敢掉以輕心,全程緊扣蟒喉、控制行動力。
縣府表示,秋、冬氣溫低,蟒蛇會在白天出沒,並在花崗岩石等空曠處吸收陽光熱能,有較高的通報率;除昨天在新湖漁港、山西田埂,今天也在山后海邊,發現蜷曲在沙灘上「日光浴」的緬甸蟒。
縣府表示,個體較大的這隻雌蟒將予收容,另評估交由畜試所供展示教學或交由台灣如動物園等相關單位處理。
縣府農林科長鐘立偉指出,金門受限於氣候與食物量,近四公尺多應該已是蟒蛇生長極限,實際上,這幾年在三公尺以上的通報數量已不多;有時候,民眾常因恐懼,不自覺把通報蟒的體積放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林思民博士團隊長期進行的「金門地區亞洲蟒食物資源與棲地利用計畫」調查,目前金門的成年蟒蛇不超過一百二十隻,主要的食物以小黃腹鼠與溝鼠為主,緬甸蟒是維持食物鏈穩定的重要角色。
鐘立偉指出,金門的蟒蛇不僅是停戰區保存物種多樣性一個很好的例子,也是美國佛羅里達州以外,全球第一個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蟒蛇族群;金門的調查,可望對佛州的外來入侵蟒蛇研究,提供珍貴的比較資料。
金門保育人員要把這隻大蟒塞進布袋,遭遇頑強的抵抗。(圖由金門縣政府提供)
這隻巨大的緬甸蟒,身體比一般男性工作人員的大腿還粗。(記者吳正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