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癌防制陷瓶頸 亟待政府、人民攜手突破
46歲的崔先生(中),在33歲時發現口腔病變,卻因為鐵齒,因此直到38歲才就醫,但已經口腔癌四期,還好在崔太太(左)一路陪伴支持下,以及陽光基金會協助復健,終於走出陰霾,右為陽光基金會口腔癌防治專案小組專案經理 莊麗真。(記者陳炳宏攝)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12月3日是台灣特有的檳榔防制日,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今天公布「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結果。
這份監督政府政策是否落實的調查,除基隆市(已連續四年未參加)、花蓮縣(嚼檳率全國第二高)及金門縣未參與外,其他縣市依102年成人嚼檳率分為高嚼檳與低嚼檳兩組進行評選,結果共選出防制表現績優六縣市,其中高嚼檳組為:雲林縣、嘉義縣、宜蘭縣,進步獎為嘉義市;低嚼檳組的績優縣市為:臺中市、彰化縣、高雄市,進步獎從缺。
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主席韓良俊表示,口腔癌的防治須賴政府跨部會的合作才能見到果效,為了敦促縣市政府,聯盟進行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已進行六年,調查結果仍呈現主由衛生單位擔負整體檳癌防制工作之態勢,缺乏整合性、延續性的防治計畫與策略。
眼看年年增加的罹癌人口,以及有反轉跡象的全國嚼檳率,實在令人心焦,因此,呼籲衛福部應積極診斷問題而後對症下藥,提出「台灣口腔癌防治政策白皮書」的有效解方,讓台灣的口腔癌防治工作能穩定地逐年改善,終而能擺脫「世界排名居前」的不光彩污名。
調查小組召集人東華大學李明憲教授指出,從今年的調查中發現,各縣市在策略面分數表現平穩,但執行面分數(指標包含:整合策略及預防執行、媒體宣導、篩檢、戒檳)卻比103年差,且全國嚼檳率呈現微幅上升,顯示各縣市雖訂出目標也投入更多資源,但防治策略是否有效就值得進一步探討。諸如:嚼食人口的增加原因,投入策略的成效評估等,都值得中央與地方政府深究,以免落入年年行禮如儀的窠臼。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統計,101年台灣新增7,047位口腔癌病人,口腔癌發生人數仍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其中男性發生率高達41.73(每十萬人口),罹病年齡中位數雖為54歲,但卻是25~44歲青壯年男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侵襲社會主要扶養人年齡層甚鉅。每年更有超過四萬名口癌病人需持續就醫,無形的社會成本及醫療資源皆耗損嚴重,值得台灣的政府與人民關注。
圖為魯凱族田姓婦人吃檳榔長達四十年,透過童綜合醫院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戒檳班,成功戒除檳榔。(資料照,記者歐素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