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創新商業模式 「巷子內」為社造找出路
呂大吉細數「巷仔內」工作坊成立以來點滴,嘴角泛笑。(記者蕭婷方攝)
〔記者蕭婷方/台北報導〕近年來社區營造計畫常常仰賴公佈門的經濟支援,一旦「金援」中斷,計畫往往難以持續進行。如今建築師呂大吉嘗試藉由在地鄉土文化與社區結合的商業模式,以小旅行、文創產業帶動在地創新的可能性,並能支持社區營造的相關支出,讓大稻埕的原始風貌能被看見,為自己長期紮根的「故鄉」盡一份真摯的心力。
建築師呂大吉20多年前曾任職於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員工,參與迪化街再造歷程,為迪化街保留運動的先鋒,更是迪化街工作室的第一任組長,從此與大稻埕結下不解之緣,這老舊又充滿文化歷史氣息的老街區,幾成他的第二故鄉。20年後,北市都發局推動「老舊社區活化」計畫找上他,隨著社區營造基地「巷子內」工作坊開幕,他也更加專注地投入環境調查、老在地講座等社區再造工作。
但政府計畫的「第一桶金」援助有限,讓呂大吉常思索「如何在不倚賴政府的前提下,長遠地經營在地」?他便整合在地資源與機會,成立「大稻埕旅遊資訊站」,內部不僅設有走遊大稻埕私密景點,也有在地老店手作皮製品、林柳新布袋戲相關商品,邀來年輕創業者設計紙膠帶,將大稻埕在地意象轉化為限定商品自給自足,就要為「巷子內」籌措經費。
由社區營造結合文化創意走入社區商業,呂大吉致力於利用在地資源與機會創造生意,不僅將大稻埕的文化價值透過社會企業化創造為產業價值,也把在地居民逐漸「圈」社區營造中。
呂大吉回憶社區營造之初,在地居民認為他「其心可議」,批評聲浪不絕於耳,但他堅信表示,「社造是一個緩慢推動的過程,時間會證明一切,在地居民會逐漸認同」。現在每天下午,迪化街附近居民總會到「巷仔內」泡茶聊天,還會自發性舉辦社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