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會勘大崗山後山蝙蝠洞穴

大崗山後山蝙蝠洞約聚集上百隻台灣葉鼻蝠。(記者蘇福男攝)
〔記者蘇福男/田寮報導〕本報日前獨家披露大崗山後山有蝙蝠洞穴,引起高市農業局等單位的高度關注,農業局今天邀集台灣蝙蝠學會、大崗山人文協會實地會勘,蝙蝠研究學者何英毅表示,目前全台已知有100隻以上的蝙蝠洞穴尚未達百處,蝙蝠度冬洞穴也不多見,大崗山的蝙蝠洞兼具這兩樣特性,值得長期進行觀察紀錄與保育。
不少田寮、阿蓮人都知道大崗山後山有蝙蝠洞穴,但基於生態保育,對於洞穴正確位置多秘而不宣,不過大崗山人文協會近來發現有不明人士在蝙蝠洞走動,唯恐蝙蝠生態遭到人為干擾破壞,因此向田寮區公所反映。
高市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今天邀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計畫助理、台灣蝙蝠學會研究專員周政翰、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何英毅與大崗山人文協會理事長潘兆鴻、張美娟等人實地會勘。
一行人先後進入2座各有6個洞穴連通的山洞勘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洞穴地面,舖滿了厚厚一層、俗稱「夜明砂」的蝙蝠大便,但洞內只有1隻台灣小蹄鼻蝠倒掛山壁休息,另一處洞穴則擠滿了密密麻麻的台灣葉鼻蝠,數量初步目測至少有上百隻,因蝙蝠偵測到洞穴有人跡,引起一陣小騷動。
何英毅表示,初步調查發現,大崗山洞穴至少有台灣小蹄鼻蝠、台灣葉鼻蝠2種蝙蝠,由於蝙蝠對洞穴的忠誠度很高,一旦選定這個洞穴,除非干擾太嚴重,否則不輕易棄置,因此對於有排遺卻不見蝙蝠的洞穴,建議在地保育團體進行長期監測記錄,以建立當地蝙蝠生態背景資料。
何英毅指出,大高雄的洞穴不少,但葉鼻蝠冬天會使用的洞穴,目前所知並不多,大崗山後山發現有上百隻蝙蝠的度冬洞穴,的確令研究人員喜出望外,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結合民間團體一起進行保育工作。
周政翰則強調,蝙蝠沒有汗腺,根據國外統計,蝙蝠洞一旦被干擾,蝙蝠白天飛出洞的死亡率高達50%,台灣過去有20、30個所謂蝙蝠洞、密婆洞,但這些洞穴如今幾乎都已看不到蝙蝠,而高雄旗山某水道聚集有2萬多隻的摺翅蝠,是相當珍貴的生態資源。

蝙蝠研究專家學者何英毅、周政翰會勘大崗山後山蝙蝠洞穴。(記者蘇福男攝)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何英毅(右一)檢視洞穴滿地的蝙蝠排遺。(記者蘇福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