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未來兩岸協議 立院強勢把關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中)、幹事長吳秉叡(右)、書記長陳亭妃(左)1日在黨團會議後舉行記者會,說明黨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曾韋禎/特稿
民進黨團終於在新國會開議一個多月後敲定「兩岸訂定協議監督條例草案」,按草案內容,等於是由立法院強勢主導兩岸協議的內容與方向。未來除非能獲台灣民意的高度支持,兩岸恐難完成規模龐雜如服貿、貨貿般的協議。
為回應反黑箱服貿學運,當時的民進黨團提出「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草案」,規定立法院可在必要時決議派員參與談判,若涉國防、外交、財經之重大事項,還須經公投複決。民進黨立委尤美女所提的「兩岸協定締結條例草案」,甚至授權民間團體可提出對案,若與官方版本差距過大,就應舉辦聽證會。
只是民進黨在贏得政權與國會多數後,更須思考草案的可行性。在名稱上,改用史無前例的「兩岸」,而非目前法定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僅於內文提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避免直接碰觸兩國或兩區之爭。
在國會監督的強度,民進黨版改以談判前、簽署前、簽署後三階段均受國會監督,甚至授權國會在簽署前階段直接議決協議草案內容;避免國會在形式上侵犯行政機關的締約權,卻讓國會掌握實質的審查權,徹底框限行政機關的施展空間。
在民進黨團擁有絕對優勢,新政府也不再提對案的情況下,監督條例三讀通過之機率並不小。兩岸未來能通過的,恐怕只剩飛安、氣象這種比照國際協定的簡單協議;龐雜如服貿、貨貿般的,除非已獲台灣民意高度支持,否則不易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