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室內保持社交距離 無助防疫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在室內與他人保持1.8公尺社交距離,與距離18公尺所接觸到的病毒量是一樣的。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資料照,記者陽昕翰攝)
〔編譯黃靖媗/綜合報導〕要避免感染武漢肺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曾建議民眾在室內與他人保持六英尺(約一.八公尺)的社交距離。但一項經過同儕評審、廿七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指出,在室內與他人保持六英尺,對於降低染疫風險幾乎沒有幫助;病毒傳播與否,與空間內人數、是否配戴口罩、通風程度等因素更加相關。
距離1.8公尺與18公尺接觸病毒量一樣
麻省理工學院的應用數學教授巴贊特(Martin Bazant)與布希(John Bush)研發公式,估算健康者與確診者在同個空間內,暴露的病毒量多久會達到危險水平。公式考量了室內人數、空間大小、是否配戴口罩、通風方式,以及空間內人們的行動。
研究指出,在某些環境中,無論人們是否保持六英尺的社交距離,病毒的暴露量都很高,病毒傳播與否,與空間內人數、是否配戴口罩、通風程度等因素更加相關。研究作者巴贊特甚至指出,在特定狀況下,與他人保持六英尺與六十英尺(約十八公尺),暴露的病毒量是一樣的。
研究人員認為,CDC的規定是對新冠病毒的過時理解。在疫情爆發初期,普遍認為病毒是透過呼吸、打噴嚏、講話中的飛沫傳播。但新的證據顯示,病毒會附著在比飛沫輕的氣溶膠中,能持續懸浮在空氣中,傳播的距離也更遠。巴贊特認為,保持社交距離對防疫幫助不大,還會給人們錯誤的安全感;只要在同個環境內,無論相距多遠,每個人的風險都差不多。
戴口罩、室內通風佳有助降低風險
巴贊特補充,他們的研究假設空間內的空氣「充分混合」,若一名新冠病毒帶原者向前吐氣,離帶原者六英尺遠的人,仍然會比距離帶原者只有三英尺的人安全。
這份研究並未針對室外傳播,但巴贊特認為,人類呼出的空氣通常比室外溫暖,會自然往上飄,除非室外空間相當擁擠,否則帶有病毒的空氣很快就被代換,在室外也沒必要維持六英尺社交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