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危機!美德法加立法杜絕假新聞

各國處理假新聞方式
〔編譯孫宇青、劉宜庭/綜合報導〕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發達,假新聞傳播堪稱無遠弗屆,造成各種亂象,各國均視為國安危機,紛紛透過政策、法案、研討會等途徑,杜絕假新聞擴散。
美國「反外國宣傳與造謠法案」(又稱「波特曼—墨菲反宣傳法案」)在二○一六年生效,由國務院召集國防部、國際開發署、廣播理事會及情報單位,成立跨部會「全球作戰中心」,培訓各地記者,及協助智庫、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等,對抗來自俄羅斯及中國等外國政府的政治宣傳。
此外,國會擬議「誠實廣告法案」,規定電視、電台、紙媒或數位媒體上的政治宣傳廣告,必須標示贊助方。美國國安單位亦會監控、打擊散布謠言之行為,必要時為第三方單位提供金援。
德國社交網路強制法 可罰五千萬歐元
德國「社交網路強制法」(NetzDG)二○一八年一月生效,用戶人數達兩百萬的社交平台,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刪除「明顯非法」的文章,包括假新聞、涉及恐怖主義、種族歧視的內容,否則將面臨五千萬歐元罰款。英國國會的數位、文化、媒體及體育委員會指出,科技公司必須在處理誤導性資訊上更有作為,且必須負起「明確的法律責任」;同時也設立調查委員會,研究並解決假新聞傳播及衍生之問題。
法國在二○一八年七月通過新法案,規定全國性選舉的前三個月期間,政黨或候選人得向法院申請禁制令,禁止錯誤資訊的傳播;社群媒體平台與傳統媒體應公開廣告贊助商;法國高等視聽委員會亦有權將企圖介入法國選舉的外國廣電業者下架。
加拿大聯邦政府將成立專門小組,由無黨派歸屬的五名官員領銜,協調外交部、情報機構等單位,在確定外國干預加國選舉之情事具一定程度影響後,向總理、有註冊之政黨及大眾發出警告。加國去年十二月通過C-76競選廣告透明法案,要求網路平台對直接或間接發布之政治和黨派廣告進行登記,違者將面臨罰款或刑罰。
由於本月二十日將舉行地方選舉,歐洲議會也將在五月改選,荷蘭政府今年二月發起為期約四個月的線上活動,呼籲選民注意假新聞,探究假新聞在選舉期間的影響。荷蘭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假新聞尚未對荷蘭社會造成重大負面衝擊,原因是該國媒體的多樣性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