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策性採購 學者籲設預警機制
全台最大虱目魚產地台南,目前正值虱目魚產季。(記者楊金城攝)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兩岸簽訂ECFA以來,中國以讓利為名購買我漁產品,卻反而造成台灣漁產波動。政黨輪替後,泛藍縣市首長赴中國爭取中客來台觀光與農產品銷售,近日北京觀光休閒農業行業協會等團體到台,果然宣稱會優先進口承認九二共識的縣市的農產品,後續恐又造成類似的衝擊。學者建議政府適時提供漁民產業資訊,提前掌握農產外銷情形,建立預警機制,才能提早因應。
宣稱優先進口藍八縣市農產品
台大農經系教授雷立芬指出,虱目魚不好處理,中國吃的人少,契作統戰意味濃厚。但契作雖然是民間進行,政府應介入輔導,不是袖手旁觀。
至於石斑魚產值倍增計畫,也不該全交給漁民生產之後自己去賣,包括經濟部、陸委會和海基會等政府機關,應該都有收集國際市場情報等資訊,「到底知不知道中國市場的變化?有沒有跟農民講?」
雷立芬指出,就算中國想要以經濟引導政治,台灣還是要把眼光放遠,品質要先做好,產業要保持技術上的進步。他批評農委會雖有農改場等研發單位,但很多沒有考量市場性,不夠務實。
出口數字應採領先指標才能因應
逢甲大學國貿學系教授楊明憲指出,現在的出口數字都是事後資料,但應該要有領先指標。例如接單或中國契作是否傳出變數、有無停止契作的因應配套,還有中國通關檢疫是否順利、台灣輸中關稅等中方增加的更多條件限制都需注意。且這套機制並非只侷限中國,所有出口國應該都要有。他解釋,國內的農地面積和種植的作物都不太會變動,出口衰退和產銷失衡為一連動機制,建立預警機制,才能有因應措施。
楊明憲說,銷中有不少是中國政策性採購,要注意的是,政策性採購能否建立通路和長久穩定的市場,還要掌握中國市場端的流向,了解市場的品質、價位等要求,並進一步配合,成為長久穩定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