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清倉換水 署長必須離開
總統蔡英文(左三)9日出席105年「體育推手獎」表揚典禮,並與教育部長潘文忠(左二)、體育署署長何卓飛(左一)、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右三)、中華奧會主席林鴻道(右二)、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會長張朝國(右一)等人啟動「推手禮讚、光耀台灣」儀式。(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鄒景雯/特稿
體育署長何卓飛為何已到了該離開的時候?這無關功成身退、或是引咎辭職的論辯,而是一個環境如果維持現狀太久,而一個主官在崗位上待了相當時日後,卻只能繼續現狀的停滯,那麼清倉換水的時機就屆臨了。
我們國家主管體育與運動事務的最高機關,從一九九七年開始就是部會層級的體委會,這在當時是回應社會各界長期要求政府重視競技的呼籲,但是在二○一三年元月實施的組織改造中,體委會竟被降級為三級機關的體育署,整併於教育部之下,與國際的主要趨勢背道而馳。
組改,反映的是一個菁英治理的重心,何卓飛正是在舊政府這樣的為政脈絡下所找來的人。當政黨輪替、新政府強調體育的生根培育與經費投入,甚至視為是團結台灣、凝聚集體意志的黏著劑時,體育的政策定位顯然已進入到不同的層次,需要具備超越性認識、熱情與做事方法的新人來接手,才比較知道該如何開創新氣象。
長年以來的各單項協會,其實是體育界的一「黨」專政,由於幾乎從來沒有輪替過,於是自然形成牢不可破的共生結構、封閉組織,這種團體的特徵是特定人把持、成員不流通、財務不透明,這些都是導致腐敗、分贓的要素,請問如何能與標榜陽光、健康、專業、科學、現代、競爭的體育概念搭得上邊?
尤其,體育署、或者說過去的體委會,這些主管體育政策的公務員,與這些單項協會乃至選手之間的關係,照理是選手本位優於一切,並透過掌控預算這項政策工具,去督促協會發揮促進選手福利與權益的功能才對。絕不是如同現在,看著選手與協會對衝,無計可施,署長忙著慰留協會理事長,如喪考妣。如此不平衡的關係,難免啟人疑竇,究竟是協會重要,還是選手重要?
其實,大家都知道,只要把協會開放出來,社會上一堆人想要去奉獻與服務,如果真的這麼委屈,蔡辰威呼籲各協會理事長跟進走人時,怎麼大家都眷戀得不得了?光問這點,還不知道是非曲直到底如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