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交大團隊研發AI溫控技術 可省成本又能預測新產品資訊

2020/11/25 19:04

交大團隊研發「工業物聯網溫控生產預測技術」,可助產業節省成本又能預測新產品資訊,目前已應用在國內外百條產線。(科技部提供)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工業製程中如何精準控制溫度是重要挑戰,交大團隊透過物聯網(IoT)蒐集工業大數據(Big Data),並成功運用人工智慧(AI)技術,研發「工業物聯網溫控生產預測技術」,不但能達到即時調控縮減人工流程的成效,還可以對從未生產過的產品進行參數預測,使工廠進一步提升產能,目前已在國內外上百條產線落地。

工業製程中經常出現高精度之溫控生產步驟,而溫度敏感性生產牽涉參數間複雜的互動,若無法有效掌控可能造成品質下降,但頻繁量測與停機校正需要有經驗豐富工程師進行,耗費龐大人力、物力及時間,而且也難以對新產品有效預測。

交大團隊在科技部「數位經濟技術創新研發與應用」專案計畫支持下,所開發「工業物聯網溫控生產預測技術」,可以大幅縮減繁瑣的人工測溫與校正流程,還能「溫」故知新,根據過往的製造經驗,預測從未生產過產品的製程參數,協助工廠快速進入新產品量產階段。

研發團隊以印刷電路板(PCBA)生產為例說明,關鍵步驟「表面黏著技術( SMT)」是將電子零件黏著在塗滿錫膏的印刷電路板上,透過回焊爐高溫加熱進行回流焊接,將電子零件緊緊固定在板卡上。回焊爐溫度過高可能導致電子零件的損壞,不適當的溫度或加熱速度則可能造成焊接缺陷。為了確保產品的良率,SMT工程師需要為每種產品個別設計專屬的製程參數,並在回焊爐產線上反覆測試,佔用許多寶貴時間。

團隊表示,透過此技術在PCBA上的應用,可推論出每1片板卡的生產溫度曲線,有別於傳統需要在每次生產前花費時間測溫,並只能紀錄單一樣品的溫度曲線,自動達到100%的生產履歷追蹤。

此外,過去對於全新板卡產品的生產,需要透過反覆的試生產和調整,導入時間與花費都相當可觀,此技術只要累積足夠多生產與製程參數資訊後,可以進一步透過機器學習分析,推薦出新產品的製程參數。

系統技術也直接進入產業,在不影響到產線生產的情況下安裝感測器與部署系統,以即時的生產資料驗證技術與完善系統,排除實務上遇到的各種問題,有助後續可以快速地複製的其他產線。

團隊也說明,目前已與研華科技等4家廠商共同合作,成功建立了回焊爐製程即時生產品質監控與預測系統,並部署到全球各地超過7個工廠,100條以上產線,總體效益已超過每年5000萬。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