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6成5的工作尚未存在 專家籲教育需改變培育策略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舉辦「新世代的機會在哪裡?」焦點座談,盼呼籲政府正視產業新科技發展,及早從教育角度,改變課程、評量等方式,打破大專校院學院系所藩籬,整合產學研體系,才足以因應未來。(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面對未來新世代的挑戰,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上午舉辦焦點座談,盼促使政府從教育改革,有教育學者引述研究,點出未來工作恐被人工智慧(AI)取代,如何「尋找機會」是核心議題,黃昆輝則盼大專校院打破科系藩籬,整合產學研體系,年輕人才足以因應未來。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上午舉辦「新世代的機會在哪裡?」焦點座談,談論新世代變遷帶來新世代衝擊,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呼籲,台灣要及早因應AI等產業新科技發展,改善教育僵化,打破學院系所藩籬,整合產學研等體系課程,思考如何不被取代,另也要提供心理建設等。
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資政陳博志則認為,台灣追求「賺大錢的機會」,缺乏「失敗後要怎麼辦?」認為未來AI影響難測,教育培育應讓新世代能面對失敗並重新站起,制度上則要能提供更多元出路與空間,甚至協助或安置。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王麗雲則認為,年輕人擔憂高房價而沒未來,但最大原因卻未看見,如英國文化協會調查,現今教育出來的學生將有6成5從事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但早年的世代轉換也有相同論點,建議新世代建立國際觀、透過關心達到真正跨域發展、與他人共論形塑未來,達到真正的改變。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認為,未來將處在數位經濟與智慧型社會環境,但憂心各種實體斷鏈與疏離,也預言少人化、無人化發展將導致大量就業機會消失,呼籲政府加緊推智慧教育,而新興科技的產業也要幫助養成人才,公共職訓中心等也要鎖定新興發展加強項目等。

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資政陳博志認為,未來大變化之下,很多技術或許老一輩學不來,認為年輕世代的機會仍較多,但需思考人工智慧(AI)可能取代勞力等問題,個人乃至國家都要盡可能搶機會,但也要提供轉變機會與安定,而非沒搶到就失敗,讓各種出路都成為可能。(記者吳柏軒攝)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針對新世代的機會在哪裡,認為未來將處在數位經濟與智慧型社會,但憂心各種實體斷鏈與疏離,呼籲加緊推智慧教育、產業也要幫助養成人才等。(記者吳柏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