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底電纜頻遭中國切斷 廖宏祥:可藉衛星找船登檢扣押
![中國權宜輪「順興39」1月初破壞我國海底電纜後,行蹤不明。(資料照) 中國權宜輪「順興39」1月初破壞我國海底電纜後,行蹤不明。(資料照)](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5/01/22/4931796_1_1.jpg)
中國權宜輪「順興39」1月初破壞我國海底電纜後,行蹤不明。(資料照)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台灣基隆外海海底電纜日前疑被中國權宜輪切斷,馬祖兩條海底電纜今天又意外中斷。對此,曾任麥道航太駐台代表、戰爭學院榮譽講座廖宏祥表示,芬蘭、瑞典、德國是用衛星影像找出可疑船隻航跡,確定後會登船蒐證或扣押,未來國科會或國家太空中心可做後端及時支援,將數據提供給國安單位,以及時應對處理。
廖宏祥指出,芬蘭、瑞典、德國在其海底電纜遭受疑似俄羅斯和中國船隻破壞時,有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經驗對台灣在面對中國船隻切斷海底電纜的情況有重要的借鑒。
廖宏祥舉例,當芬蘭與德國之間的C-Lion1海底電纜被切斷時,這些國家會立即啟動調查,並與相關國家合作。瑞典和立陶宛的BCS東西連接電纜被切斷後,也採取類似行動。多國組成聯合調查團隊,登船檢查涉事船隻,例如中國的貨輪Yi Peng 3,雖然中國限制了部分檢查範圍,但相關國家仍透過外交手段施壓展開調查。
廖宏祥說,這些國家加強對海底電纜的監控,部署更多的水下監測設備,提升相關區域的巡邏頻率。而且建立更精確預警系統,以衛星、岸上的AIS訊答器和水下感測器網路,監控可疑船隻的航跡。
關於台灣的借鑑與應對策略,廖宏祥提出七點建議,一、台灣應部署水下監測系統,包括自動水下感測器,用於監控海底電纜。同時利用商業衛星影像和AI技術分析船隻行為,並以岸上的訊答器偵測關掉AIS的「黑船」,以提前發現可疑活動。
二、針對中國船隻的破壞行為,台灣可部署海軍和海巡艦艇在關鍵海域進行巡邏,必要時對可疑船隻進行驅離、攔截、和檢查。三、加快部署海上艦艇的無人機,提升艦艇的遠程偵察、目標識別、數據傳輸能力,快速掌握周邊海域情況、提供應急支援,增強艦隊的整體效能。
四、台灣可以與國內外的專業電纜修復公司建立合作,確保在電纜遭到破壞時能快速恢復運作,減少通信中斷帶來的影響;五、與美國、日本及其他友好國家合作,尋求技術和情報支持,同時透過國際輿論揭露破壞行為,讓國際社會關注此類事件。
六;以外交手段要求中國停止相關行動。同時可與其他受到相似威脅的國家共同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對海底基礎設施的保護。七、透過國際法律框架進行責任追究,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13條明確規定各國應制定法律,對故意或過失損害海底電纜的人員進行刑事或民事責任追究。《國際電信聯盟公約》規範國際通信的基礎設施,各國有義務保護國際通信設施,包括海底電纜。對蓄意或過失破壞通信設施的行為,需進行調查和懲處。
廖宏祥強調,台灣在面對海底電纜破壞威脅時,可以借鑑芬蘭、瑞典和德國的經驗,從強化基礎設施防護、提升預警能力、加強國際合作和推動責任追究等多方面入手。同時,台灣應考慮長期建設替代性通信系統,以提升其戰略韌性和安全性,應對可能的挑釁和破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