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製藥70MeV迴旋加速器115年完工 將擴至太空元件、晶片抗輻檢測
為確保核藥物品質,製程須在無菌環境下進行,圖為國原院核醫藥製藥中心的無菌製備生產作業室。(記者陳嘉怡攝)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國內短半衰期的核醫藥物主要仰賴進口,為穩定核醫藥供應,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正籌備建置70MeV迴旋加速器,預計115年完工、116年開始生產;而未來除擴展核醫藥物應用外,也將擴展質子與中子於前瞻材料開發,及協助進行太空元件、半導體晶片抗輻射檢測。
國原院副院長王正忠表示,核醫藥物多為半衰期短的放射性核種,患者檢查完過沒多久就會完全衰變,國內的核醫藥主要仰賴國外輸入,然而也因為半衰期很短、無法大量儲存,前幾年疫情衝擊航班造成國內缺藥。當時院內全國唯一的中型(30MeV)迴旋加速器,肩負起生產「氯化亞鉈(鉈-201)注射劑」、「檸檬酸鎵(鎵-67)注射劑」等用於診斷心臟疾病或惡性腫瘤造影的核醫藥物。
不過,30MeV迴旋加速器從民國82年運轉至今已超過30年,為維持迴旋加速器與核醫藥廠穩定運作,國原院正在籌備建置較大型的70MeV迴旋加速器,預計115年完工、116年開始投入生產核醫藥物,和原本的30MeV迴旋加速器互相備援,確保國內不會斷藥。
王正忠說明,國內目前生產的核醫藥物,大多以診斷為主,70MeV迴旋加速器的能量區間大約在28至70MeV,此能量區間正好補足國內缺口,可生產30MeV迴旋加速器無法生產的核種,例如用於癌症治療的Ac-225,讓核醫藥的用途進一步擴大到治療上。
王正忠也指出,除了製藥外,也可利用70MeV迴旋加速器從事中子與質子應用, 進行前瞻材料開發,以及太空元件及半導體晶片的抗輻射檢測,解決台灣太空元件輻射驗證設施能量不足的技術缺口,,未來國內的半導體晶片抗輻檢測也不用再送到國外,在國內即可進行檢測。
國原院內有全國唯一中型(30MeV)迴旋加速器,可生產「氯化亞鉈(鉈-201)注射劑」、「檸檬酸鎵(鎵-67)注射劑」等心臟疾病或惡性腫瘤造影診斷核醫藥物。(記者陳嘉怡攝)
國原院內的70MeV迴旋加速器廠區預定地,預計115年完工、116年投入生產核醫藥物。(記者陳嘉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