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詐欺犯突破6000件 169人接受感化教育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28日安排「青少年法治教育與犯罪防制成效」專案報告。(記者吳政峰攝)
〔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28日安排「青少年法治教育與犯罪防制成效」專案報告,根據司法院統計,少年詐欺犯從2018年的3254案逐年增加,到了2023年已暴增至6323案,而少年法院裁定接受感化教育的人數,則從2018年的123人略增至2023年的169人,而因詐欺並非本刑5年以上重罪,並無應移送地檢署偵辦的案件。
司法院統計,少年法庭新收案件數逐年增加,2018年為1萬4830件,到了2023年暴增至2萬1504件,成長1.45倍,其中少年詐欺犯的人數,也從3254人激增至6323人,成長1.94倍,詐欺佔新收案件數的比例則從21.94%增加到29.4%,顯示除了少年犯罪數不斷增加,詐欺的比例更是逐年上升。
而2018年至2022年間裁定保護處分的總數,由1254件逐年上升至1665件,其中裁定訓誡數量從116件上升至244件;訓誡及假日生活輔導從252件增至300件;保護管束自589件增加到755件;感化教育數量從123件上升至169件。
司法院說明,少年法院調查後若認少年所涉犯詐欺情節較為輕微,家庭、就學或就業、交友狀況及身心理發展皆穩定、良好,無須其他資源介入協助,得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29條規定裁定不付審理並予以告誡;交付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嚴加管教;或轉介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處所為適當輔導。
司法院表示,若經調查後認少年實需受保護處分為合適時,則依少事法第42條第1項規定,裁定訓誡並得予以假日生活輔導;交付保護管束得命為勞動服務、感化教育。2018年至2023年間的詐欺事件轉向處分有逐年上升趨勢,少年法庭在決定進行何項保護處分前,可透過少事法第44條進行交付觀察,以瞭解少年在此一期間內的自我改善狀況。
司法院強調,依少事法第27條第1項所定,應移送地檢署的絕對移送案件,是犯最輕本刑為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但刑法第339條等詐欺罪的法定刑皆不是5年以上,故少年涉犯詐欺事件並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