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的滋味! 屏東九如燈籠果上市!

撕開乾燥的花萼,燈籠果就能直接食用。(記者羅欣貞攝)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屏東縣九如鄉農會研究新興果樹並加以改良,以對抗極端氣候,其中農民黃武東投入日本品種燈籠果種植,因受去年颱風影響,今年延後2個月上市,近來一上架就被消費者搶購一空。
目前正值產期的燈籠果吃起來酸酸甜甜,帶有獨特香氣,被打趣稱有「戀愛的滋味」;65歲的九如鄉農民黃武東,務農超過40年,種過蜜棗、蓮霧、芭樂,也養過魚,近幾年投入新興果樹種植,認為更具挑戰性,其中引自日本的「燈籠果」,尤其受到市場青睞。
燈籠果又叫黃金莓,果實包在花萼內,因外形像燈籠而得名,黃武東說,引自日本的品種,比台灣過去常見的品種還大顆,引進後加以馴化,使其較為耐熱,通常元旦起採收,可產到5、6月,去年颱風連續來襲,導致作物受損,今年產期足足晚了2個月,消費者頻頻詢問。
燈籠果蟲害不算多,反而更須著重鳥害防治,黃武東表示,燈籠果種植3個月後可採收,只要在植株還小時做好蟲害防治就不必擔心,由於白頭翁在果實還未成熟時就會啄食,所以要在果園搭設防鳥網,他的果園有一分地大,植株間距維持3台尺寬,產量還不錯,最多一天可採收約30台斤。
九如鄉農會總幹事龔泰文表示,燈籠果外表是亮黃橙色,營養豐富、果皮薄脆、果肉細嫩,飽滿多汁,帶有百香果、柳橙、蜜桃、番茄的香氣,除了黃武東,目前也有輔導九如農會無毒農業班班員種植,是近年最夯的水果之一。

燈籠果和小番茄差不多大小,吃起來酸酸甜甜。(記者羅欣貞攝)

黃武東採收燈籠果。(記者羅欣貞攝)

還未成熟的燈籠果,包覆的宿存花萼呈現綠色,因外形像小巧的燈籠而得名。(記者羅欣貞攝)

黃武東種有一分地的燈籠果。(記者羅欣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