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天

臺北市 16-17 ℃

南迴搞軌案承辦警楊仲庭成養蝦達人 無私分享增產撇步

將光合菌和微生物菌種投入蝦池。(記者羅欣貞攝)

將光合菌和微生物菌種投入蝦池。(記者羅欣貞攝)

2024/07/29 10:10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2006年發生的南迴鐵路「搞軌」案震驚全台,當時參與辦案的鐵路警察楊仲庭,7年前退休後改養泰國蝦,近3年來更用光合菌和微生物菌種進行養殖,產量、收入都增加,他還無私分享經驗,和更多養殖戶共好。

屏東縣里港鄉為泰國蝦養殖重鎮,潮厝社區又佔里港鄉一半左右產量,社區約有60%以上居民從事泰國蝦養殖,2020年為了推廣潮厝泰國蝦產業,社區在縣府協助下,開辦以光合菌、枯草桿菌、乳酸菌等微生物菌種養成培訓班;楊仲庭上完課便逐步在自己的蝦池實踐。

楊仲庭表示,使用光合菌到現在,泰國蝦池的整體環境變好了,蝦子的死亡率降低、成長率升高,產量也逐年增加。尤其是池子底土環境變好,不會有像以前那樣底土發臭、產生大量阿摩尼亞氣體,讓蝦池翻堀的情形。尤其是夏天,天氣熱,蝦子長得很快,飼料餵的量就會增加,堀底就容易有氨氮產生,過量的氨氮很容易造成蝦子死亡。

楊仲庭說明,影響泰國蝦養殖成效的原因很多,但多數泰國蝦養殖戶的觀念和想法都比較封閉,不論養得好或壞都很怕人知道,不願分享,還有蝦苗的來源、飼料的好壞等個人管理方式也都是影響因素。其實,光合菌和微生物菌種對於泰國蝦養殖來說,好處很多,只是使用光合菌的效用在短時間之內看不出來,需要多花點時間,且要穩定使用才能看見成效。

今年大武山文教基金會因參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台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主導的「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楊仲庭受邀擔任泰國蝦養殖業師,進一步將自己這些年來使用微生物菌種的心得與技術分享出來,盼協助社區周遭泰國蝦養殖戶能有更豐碩的產量與收成;計畫執行期間光合菌和其他微生物菌種,由大武山基金會提供,蝦農都可免費使用。

財團法人大武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曹啟鴻表示,農民需要長期的陪伴與互動諮詢,此次與潮厝社區合作建立示範推廣基地,將微生物菌種的培養及應用等技術,以課程、討論、觀摩、實作、與業師交流等方式進行,讓潮厝社區成為在地農民培力中心、農民轉型期間的有力後盾。

楊仲庭以合光菌養泰國蝦,品質佳又增產。(記者羅欣貞攝)

楊仲庭以合光菌養泰國蝦,品質佳又增產。(記者羅欣貞攝)

楊仲庭夫婦合力養泰國蝦。(記者羅欣貞攝)

楊仲庭夫婦合力養泰國蝦。(記者羅欣貞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impression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