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澎湖海域馬蹄鐘螺及孔蛸現身 水試所解惑

馬蹄鐘螺在澎湖族群數量銳減,2003年前往東沙採集種貝復育。(張國亮提供)

馬蹄鐘螺在澎湖族群數量銳減,2003年前往東沙採集種貝復育。(張國亮提供)

2025/04/07 18:06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海域陸續出現逾1斤馬蹄鐘螺、大型水孔蛸等物種,由於馬蹄鐘螺數量減少及水孔蛸是否可食?引發外界熱烈討論,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解惑,水孔蛸無毒、船蛸則有毒;馬蹄鐘螺則是2003年前往東沙群島取種,培育數萬粒幼苗進行放流,陸續見到成果。

近日民眾在澎湖釣魚討論群,表示釣魚釣到「七腳章魚」,頭部像花枝、鬚腳卻像章魚,害怕釣到「船蛸」具有毒性。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表示,釣客釣到不是船蛸,而是「水孔蛸」俗稱毯子章魚,不具毒性。原來這隻神奇的章魚叫做印太水孔蛸 ,屬於章魚目、水孔蛸科成員,全世界共有4種,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溫帶海域,偶爾會出現在魚市場,但其肉質水分含量太高,因此評價很差。

根據文獻記載,印太水孔蛸平常在海洋表層行漂浮生活,為了自衛,會把第1、2對背腕之間寬大的腕間膜張開,讓自己看起來變大好幾倍,藉此虛張聲勢嚇阻敵人,這也是毯子章魚的由來!因其背面通常呈現深紫色。

另外,原本澎湖常見的馬蹄鐘螺,因認為爛捕族群數量銳減,馬蹄鐘螺屬食藻食性,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太平洋區域,棲息於低潮線至淺海的珊瑚礁。其肉可食用,珍珠層厚可加工為高級西裝服的鈕釦,具高經濟價值。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在隘門、南方四島都曾採集過。主要是曾經去東沙群島採集30-50顆種貝,培育數萬顆幼苗放流,資源才逐漸回升。

澎湖釣魚群組釣獲的孔蛸,是印太水孔蛸無毒性。(澎湖釣魚群提供)

澎湖釣魚群組釣獲的孔蛸,是印太水孔蛸無毒性。(澎湖釣魚群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