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天

臺北市 15-17 ℃

台灣史前岩雕佈滿人像紋 發現半世紀仍成謎

國定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已發現4處14座具有紋樣雕刻的岩體,是台灣目前唯一發現的史前岩雕遺址。(記者蘇福男攝)

國定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已發現4處14座具有紋樣雕刻的岩體,是台灣目前唯一發現的史前岩雕遺址。(記者蘇福男攝)

2025/01/19 22:32

相關新聞請見︰

探訪萬山岩雕秘境須申請 毀損有罰則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隱身在中央山脈崇山峻嶺的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是目前台灣唯一發現的史前岩雕遺址,也是全世界最大單體岩雕,岩體佈滿人像紋、人臉紋、同心圓圈狀紋和漩渦紋等雕刻圖案,有如「外星人的密碼」,發現至今近半世紀,學術界仍無法解開這個深山裡的千年文化密碼。

國定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位於高雄市茂林區濁口溪上游、海拔約1000至1400公尺的深山林地,遺址周圍都被山脈阻絕,地理位置相當隱蔽,除了偶有原住民獵人打獵路過,終年人煙罕至,是魯凱族下三社群萬山社的傳統領域,目前區內已發現4處14座具有紋樣雕刻的岩體,都是沿著河道階地邊緣分布的砂岩塊。

首度對外發表萬山岩雕的發現者高業榮,1972年任教於屏東師專時,聽聞茂林鄉萬山原住民學生呂一平(茂林老鄉長)、范織欽(現任高市議員)轉述,部落傳說舊萬山上有顆雕刻花紋的石頭,與「吃蛇的女人」神話故事有關,引起高業榮的研究興趣,1978年排除萬難,由萬山原住民父子帶路,果真找到傳說中的岩雕。

由於當時聽說有不肖商人打算切割、盜採岩雕,高業榮不得已對外披露萬山岩雕的發現,果然引起政府單位的高度重視,讓該名商人打退堂鼓,萬山岩雕因此得以保存至今。

1989年內政部史蹟評鑑小組和高業榮等人共同勘察後,將「萬山岩雕」公告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2008年文化部(前文建會)依據岩雕的文化資產內涵及價值,重新指定為「國定萬山岩雕群遺址」,2016年重新公告為「國定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是台灣唯一的史前岩雕類文化資產。

高市文化局表示,萬山岩雕4處岩體名稱是以魯凱族語發音,分別為孤巴察峨(Gubatsaeh)、祖布里里(Tsubulili)、莎娜奇勒娥(Sanaginaeh)和大軋拉烏(Dakarau),其中,最早發現的孤巴察峨,岩雕本體最大且圖像、符號最為豐富,佈滿人像紋、人臉紋、同心圓圈狀紋、漩渦紋等;莎娜奇勒娥因位置偏遠、最難到達;大軋拉烏則陸續發現10處岩雕,是岩體數量最多的岩雕。

為了解開萬山岩雕謎樣身世,20年來,文化部先後委託成功大學、金門大學等學術單位,針對岩雕所在林區、位置、岩雕圖形、岩雕現況和周遭石板屋遺構,進行基礎田野調查和3D雷射掃瞄建置數位化資料。

大軋拉烏的考古研究,目前初步可知除與岩雕製作相關的文化層,主要集中在金屬器時代約距今1300至800年外,其他另可見包括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4200至4000年左右)及歷史時期(約17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

但萬山岩雕的真正雕刻年代,以及具象和抽象的圖形、紋樣所代表的涵義,至今仍是個謎。

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位於高雄市茂林區濁口溪上游、海拔約1000至1400公尺的深山,四周被山脈阻絕,地理位置相當隱蔽。(記者蘇福男攝)

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位於高雄市茂林區濁口溪上游、海拔約1000至1400公尺的深山,四周被山脈阻絕,地理位置相當隱蔽。(記者蘇福男攝)

萬山岩雕岩體佈滿人像紋、人臉紋、同心圓圈狀紋和漩渦紋等雕刻圖案,發現至今近半世紀,學術界仍無法解開謎團。(記者蘇福男攝)

萬山岩雕岩體佈滿人像紋、人臉紋、同心圓圈狀紋和漩渦紋等雕刻圖案,發現至今近半世紀,學術界仍無法解開謎團。(記者蘇福男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impression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