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金三角毒邦命運!這台灣人獨闖緬甸佤邦種古茶樹
台灣人獨闖緬甸佤邦種古茶樹,改變毒邦命運。圖為罌栗花示意圖(圖擷取自網路維基百科)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曾經是亞洲最大的罌粟種植區,也是全球最大的鴉片產區、知名毒窟,但是,來自台灣的鍾儱徽20年前獨闖到這個地區,積極在當地種植野生古茶樹,以茶代毒,還在當地建橋鋪路、教漢字,終於,他改變了這個毒邦的命運。
《亞洲週刊》報導,今年69歲的鍾儱徽是台灣岡山眷村子弟,本來從事貿易,參加了「送炭到泰北」活動,結識國民黨遠在異域的孤軍遺眷,1993年經過佤邦看到滿山罌粟花,了解了罌花粟後的悲慘故事,決心要改變這片罌粟花的命運。
鍾儱徽散盡家財,走入異域,2年後給當時佤邦聯合軍司令鮑有祥寫出一份3個5年的鏟除罌粟田計劃,協助他穩定佤邦聯合軍在泰緬邊境少數民族衝突,以致在1996年身兼緬甸第二特區總司令的鮑有祥和緬北軍區總司令彭家聲先後簽下「聯合禁毒宣言」,震撼全球毒品市場。
毒品市場牽扯龐大利益及政治情勢,20年來,鍾儱徽種茶、反毒、教育當地人,培訓佤族茶人、研究製茶技術,讓過去「以毒養軍,以軍護毒」的口號,變成「以軍護茶,以茶養民」,長年飛行在台灣、緬甸及中國之間,為古茶找銷路,並獲台、美專家的協助,穿梭在泰、緬及各國間,宣揚反毒。
根據聯合國毒品調查,在緬甸大幅減產罌粟之後,東南亞罌粟區在世界佔比從1988年的76%減至2006年的12%,佤邦甚至看不到任何的罌粟種植。
鍾儱徽的茶樹自中國與台灣引進,另外引進台灣的辣木、埃及椰棘、巨峰葡萄等樹苗,帶著北佤8萬多名百姓南移到泰緬邊境土地比較肥沃的南佤,開闢新生活。而今,在佤邦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山上,終日雲霧繚繞,鍾儱徽指這裡「民心淳樸,是世外桃源」,下一步就是擺脫貧窮,現在,不止建了茶葉初加工廠、建橋、鋪路、在學校教漢字,接著就是收養更多的孤兒,培養他們技術,為社區為社會作貢獻!